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人物   >   吉大学人   >   正文

刘坚: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发布日期:2019-11-01     作者:文/吉林大学报研究生记者 刘妍妍 晓蔚      编辑:万贺凝     摄影: 吉林大学报研究生记者 刘妍妍      点击:

阳光洒在会议室里,一群青年教师围坐在一位先生的身边不停地交流着,这一情景如油画般美好。这位先生就是吉林大学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新闻传播与广电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坚教授。他严谨笃学,不断充实自己,做学问如水滴石穿锲而不舍,教书育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师·注定的缘分

刘坚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任高校教师长达37年。他的成长故事早已和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69年,13岁的刘坚随父母来到吉林省扶余县,在那里,他了解了农村的生活、体验了劳作的辛苦,感受到了农民的朴实与善良。上学之余,他除了帮房东和邻居们干活儿,就是看书。当时刘坚家里仅存的几本书成了稀罕的宝物,看完了,又找不到别的书,他就反复地翻看,这也让他养成了仔细读书的习惯。20世纪70年代中前期,刘坚的父亲买到了一套四大名著,刘坚又开始反复翻看,书中人物的形象、感情,以及作者的思想,使他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更深的理解。

读高中时,刘坚被学校选为“助教”,为初中学生讲授政治、语文两门课程,还独自担任班主任。把读书获得的感悟,通过独到的思路和通俗的语言,向学弟学妹们讲授。他还担任校团委委员、班级团支部书记,课堂之外经常组织各种学习研讨活动,放学后和同学们坐在一起讨论诗歌写作、数学难题,自己动手做物理、化学实验。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刘坚被吉林大学中文系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父母的同事,甚至送录取通知书的邮递员,都非常高兴地向他表达祝贺,与他分享这来之不易的喜悦。而当时即将成为大学生的刘坚却悄悄买了一张电影票,独自看了一场越剧电影《红楼梦》。他说,他很想体验一个人在极度兴奋时沉浸在悲剧里的感觉,他是在艺术经典中寻找精神答案。

在吉大学习期间,刘坚每天都背着重重的书包,往返于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和宿舍之间。大师们深刻的思想、广博的知识、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使他对知识的学习乐此不疲,对教师的职业更是心驰神往。

少年时对知识的积累、独立思考的养成、“小老师”的体验,以及大学时的钻研、思索,使刘坚在迈上大学讲台的那一刻毫无陌生感,他觉得这就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他喜欢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传输知识、解读思想、弘扬文化,帮助学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刘坚热爱并执着于教育事业,他说:“我的成长之路让我与教师这个职业结缘,也注定我一生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教书育人!”

教书·打开一扇窗

身为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传递人生的哲理、理想信念和感悟,这是刘坚一直以来坚持的教育理念。

在每年新生的第一堂专业课上,刘坚总是强调:进入大学,就意味着已经结束了自小学以来12年的知识接受性学习。就人文社会学科而言,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一种思想感悟性的学习,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要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理解每位老师和每本书中的思想,学会积极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他说,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如果学生能够在大学阶段领会每位老师的思维模式和方法,那么他就会学到很多东西。他把培养具备思维能力、思考深广度、新闻敏感度、言语表达力的全面发展型新闻专业人才确定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专业的积淀和实践经历为刘坚的课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战案例。课堂上,学生们都喜欢这位眼神深邃、风度翩翩的老师。他不仅对新闻理念和传播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同时也具备丰富的媒体策划经验,他的理论阐释体现出极强的反思性和逻辑性,很多案例分析多出于自己从事的新闻传播事例,从重大现场报道中面对异常情况的处置、到热点事件报道中出现问题时的及时补救,内容鲜活、生动、丰富,又饱含现实哲理,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刘坚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常常有其他专业或是外校的学生为领略他的新闻学理论课的魅力慕名而来。

吉林大学新闻学专业始建于1960年,是我国较早开设新闻学专业的教学机构之一。1996年文学院成立后,新闻学专业建成新闻学系,刘坚可谓建系的元老。他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在新闻学理论、新闻报道方法理论、新闻传播思想史、媒介文化理论等研究方向颇有建树。他主持多项教育部和吉林省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出版专著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获20多项全国、省、市级学术成果奖,担任过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省传播学会副会长,任多所高等学校的兼职教授。担任吉林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社会舆论咨询组专家,是省内多家新闻媒体的新闻顾问。

育人·师生情深

以爱作舟,以教为桨。刘坚习惯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像慈父一样给予他们理解和关爱。去年的六·一儿童节,刘坚给他的学生们发送了一条特殊的微信:“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愿大家的智慧和能力像竹笋般生长,心灵永远在大森林、小木屋和蘑菇伞间欢唱。”刘坚认为,要想理解这个时代的学生,要寻求出适当的、他们能接受的教育方式。他对犯错误的学生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做错事不怕,但事后要能够想明白自己做错事的原因;二是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

在如今社会飞速发展、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社会的压力和挑战使一些学生产生浮躁情绪,迫不及待地想要早些进入职场体验和锻炼。刘坚多次提醒和劝告学生,人生最大的失败是生活“错位”,应当清楚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一定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守得住心、沉得住气、坐得住板凳,要头脑清楚,理清理和术的关系。新闻学专业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基础、学习思维需要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积累。许多走入职场的毕业生重返母校时,才真正理解了刘坚的良苦用心。

每年给新生上学科导论课时,刘坚总是面对着许多充满新奇的面孔和懵懂的眼神,他期盼新生能快速适应由高中到大学的转变,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他反复告诫学生,要培养自身的专业兴趣、专业精神和专业理想;吸收、复习、巩固老师课堂上讲的理论,同时要阅读与课程有关的书籍。他认为,实践、协调、沟通、决断、预见能力需要慢慢培养,自控力与自觉性同样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素质。

2003年“非典”时期,刘坚在每次上课时,都要向同学们介绍新闻中提到的国家抗击“非典”的最新官方消息,正面解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鼓励同学们安心学习和生活。

多年来,刘坚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已遍布海内外,不少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和知名记者、编辑、策划制作人等媒体精英,在各个岗位上为祖国发展贡献着青春和才华。他们把才华奉献在祖国的大地上。每当佳节来临,刘坚的手机里都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学子的祝福。这正是:甘为园丁披风露,育出桃李香满园!

(文/吉林大学报研究生记者 刘妍妍 晓蔚 摄/刘妍妍)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