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人物   >   吉大学人   >   正文

师德如松柏长青 育人比山石坚毅——记吉林大学第四届师德标兵刘柏岩

发布日期:2016-04-06     作者:杨洲      点击:

小资料:

刘柏岩,女,1985年出生,中共党员,吉林大学法学硕士。2011年入职母校吉林大学,现任经济学院辅导员、团委书记。先后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博客大赛优秀博文奖、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第二赛区)二等奖、中国扶贫基金会优秀指导教师、吉林大学十佳辅导员、十佳团干部等荣誉。

作为经济学院辅导员,或许她陈述了这样一种职业———灵魂的发掘师,成长的领路人。站在真理与困惑间,如宙斯取火,赤诚坚定;作为团委书记,鼓励学生关注热点,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又以身作则奔赴在第一线。面对“90后”,她成功地成为了“工作中的刘老师,生活中的大姐姐”。

“85后”老师和她的“90后”学生

学生管理需要技巧这点毋庸置疑,但更多的,刘柏岩抓住了以下三点——师德、信服、兴趣点。抓住每次年级大会或是私下谈心的机会,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化学生心中可交可信、可亲可近的印象是取得信服的框架构造。

在第一次召开年级大会时,作为刚刚毕业的学生,其实刘柏岩本人也存有些许的胆怯,但当她调动现场气氛,巧妙进行师生互动时,竟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与响应下使会议延长至了深夜,学生们兴致盎然,现场灯火辉煌,这成果的背后其实是刘柏岩勤恳钻研、坚实付出了日日夜夜的集中展示;面对大二大三日益羞于公众下表达自我的现象,刘柏岩提议现场由学生随意报出名词,然后自己在黑板上画出的环节,当然,她并不擅此技能,画也不那么入目,但她说道“我既然敢把我最不擅长的技艺暴露在你们眼前,你们有什么不敢举手?”话音落下,现场高高举起了手。同样,正如壮阔波澜下常存止水,在这样与全年级同学交心的宏观把握下也有细致入微的故事存在。身先垂范,以德服人。作为一名辅导员,她努力用二十四小时加双休日加寒暑假的工作态度去感染学生;用公平公正公开的处事原则去影响学生;用深入、耐心、细致的教师关爱去打动学生。当发现自己的学生脚扭伤了,她就开车接送学生考试;当了解到有的学生生病了,她就带学生去医院看病;当了解到学生寝室有矛盾,即使是半夜,她也会跑到寝室去帮助学生化解......

面对身患残疾、不善言辞的同学,刘柏岩仔细翻阅了其档案,充分了解兴趣后做足了准备,利用一下午的时间,初步与该生建立了信任与了解。由于大学生活与中学时代的单纯理论知识积累相比更需综合素质的提高,先天的不善行走与交流等困难使该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苦恼。刘柏岩在与其初步的交流后经常将一些办公室事务托付给该生。譬如,盖章时,因为通过思考渐渐找对了顺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她选择面对众人指出了该生善于思考,勤于总结的优点,使其在点滴中重拾了自信。通过多次接触,最后刘柏岩为其拟定了“理论支持科研发展”的道路。在向该生赠送书籍时,刘柏岩在书的扉页上写道:“大学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无限可能性。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送给你与你共勉。”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最后该生被成功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

或许,对于一位辅导员而言,她的精彩就在于让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溢着无限的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私人订制”并自信自立地为之奋斗。而在这一个个多姿多彩鲜活可感的事例背后,始终有她师德清丽与真情流露的参与,我们惊喜于刘柏岩的年轻,喜欢她小丸子头齐刘海下的圆圆眼镜,我们实则更倾倒于她的以情动人、真实可感,让每一个迷茫者、孤独者洗濯尽身的尘埃,发觉自我,找回本真。

“校园短期教育”走向“社会长远塑造”

教育活动从空间上分可为“校园型”与“社会型”。而作为植根基层的辅导员,刘柏岩不仅专心“浇灌根系”,更勤恳“修剪枝桠”。她让小范围的教育生活更好地走出了校园,实现了真正的校园教育社会化———理论实践化。

志愿工作的社会效果正如参天大树的浇灌,有来自理论知识的根部原动力,也有来自理论升华后所指导的实践。在志愿服务中,当发现身患绝症的最美乡村教师杜顺老师希望为学生建立一个爱心书房,刘柏岩立即联系到报社,开展“献出一本书,延续教师关爱”活动,帮助最美乡村教师圆梦;在新文化报发出帮助孤苦老人写感谢信的号召后,她在第一时间开展了“圆梦孤苦老人”项目,受到新文化报、吉大主页的相关报道。松原地震后,她又第一时间赶赴松原市前郭五中,开展灾后考生心理调适与学业辅导。其中,对身边学生的关怀最好地体现了刘柏岩对学校与社会的把握。刘柏岩曾利用一个暑假的休息时间对困难同学进行家访,第一年的探访因交通工具的频繁倒换略显周折,而眼前即将倾颓的土坯房也深深地让刘柏岩体悟到了一个母亲在面对瘫痪丈夫与年幼孩子的艰辛与伟大,以及自己学生对求学的坚定与赤诚。那一年的午后暴雨让刘柏岩的行色匆匆,归程泥泞也不曾改变她对学生终身教育的坚实。第二年的家访,那位学生的家庭已因政府政策住进了廉租房,刘柏岩与学生的母亲同往年一样,站在家门口合影留念。两年场景的变化让刘柏岩感慨,更让她深刻地体味到作为辅导员的神圣与自豪,对学生的这些极具社会时效性的志愿服务,在真实可感的冲击下,使静默的理论教育闪转腾挪了起来。眼界决定境界,用“走出去”的壮阔承载心中的迷茫与困惑;回归本源,用大写的社会奉献实现小我的存在价值,或许这就是刘柏岩以身作则,向学生展示的一种人生姿态。

“职业型专业型辅导员”的自我探索与实践

“职业型专业型辅导员”,作为一个教育管理概念,已拥有前人足够充分的注脚与先例,而刘柏岩则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进行着自我探索与实践。

刘柏岩希望学生能在她的引导下,在合理范围内发觉自我,找到本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知识存在于本心,往往迷茫来源于自我定位的暂时失灵,此时失衡者亟需一位“灵魂涤荡师”。而面对这个问题刘柏岩采取了细化了解、准确定位的态度,对每个学生的未来归属给出一份专属的答案。

正因为刘柏岩周身这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实践的积累终于促成质变,理论认知应运而生。全国辅导员博客大赛优秀博文奖、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第二赛区二等奖等奖项的获得,《浅析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创新途径》、《浅谈学生工作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等学术文章的发表,获得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就业创业管理专项)———《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政策研究》等课题研究见证了刘柏岩在实践理论上的成长。同样,刘柏岩依旧稳健扎实地行走在教育的道路上,可能坎坷,可能艰辛,但她坚定,赤诚,盛开在尘埃、天际,亦或是每个学生的心田。

在谈及对青少年未来人生走向的希冀时,她直言,尊重兴趣,积极引导,但有一项着重强调———永远阳光向上,面对失败输得起。这或许就是一位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最诚挚深切的体悟与企盼。

师德如松柏长青,育人比山石坚毅。刘柏岩,正如她的人生信条———做最好的自己,然后放手。她势必在传道授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在爱她的同学们周身思考着,奔跑着,行走着。

(转自吉林大学报  作者/学生记者 杨洲)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