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人物   >   吉大学人   >   正文

孙俊奇:一个努力工作的人

发布日期:2015-12-21     作者:张天馨      编辑:张雪     点击:

26岁,他获得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获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8岁受聘为吉林大学教授;35岁成为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今年,他40岁,身为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将肩负更大的责任,和实验室的师生一道,继续为国家的科学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他,就是孙俊奇教授。常人眼中的顺风顺水、年轻有为,也许会被认为是天赋异禀,也许会被认为是受到了命运的眷顾,其实,勤奋刻苦、不懈钻研才是他取得成就的关键法门,潜心治学、诲人不倦才是推动他继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用孙俊奇自己的话说,他只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人,任务就是教好学生,做好科研!”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孙俊奇与化学学科仿佛有着一种莫名的缘分。在求学期间,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他努力学习只为获得高分,而不是出于对所学学科的浓厚兴趣,更谈不上对专业的痴迷和热爱。可就在这种习惯性的、看似按部就班的学习中,孙俊奇对化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他越来越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个专业,也很适合这个专业,于是就更加努力地学习,然而这时候的学习,就不仅是为成绩而努力了,相比过去,这时候的努力多了几分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也多了几分对未来、对梦想的笃定。

而孙俊奇这些学习上的丝毫转变都被体察入微、关心学生的老师看在眼里,他敏锐的思考与踏实的态度获得了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家骢和时任吉林大学化学系教授张希的关注。老师们开始指导他做一些适合自己的课题,又逐渐把一些高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交给他完成,使他在硕博连读期间得到了许多有益的锻炼,为他后来在学术上的不断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他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老师在他困惑和迷茫时给予的指导和鼓励,让他提升了自信心,并在后来每次遇到困难和压力时,都不会轻言放弃、自怨自艾。更重要的是,导师的言传身教为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良好典范,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后来在任教的生涯里,始终把教育学生当作第一要务,不仅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还传授科研过程中的实用技能,更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对科学的热爱。

2000-2001年,孙俊奇到德国参与慕尼黑大学物理系博士联合培养计划,2002年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后。学成之后,孙俊奇选择回母校工作。提起当时的决定,他说:“只是认为吉大更适合我。我曾长期在吉大学习,对吉大、对化学系都有很深的了解,吉大化学系学科门类齐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加上长春是一座安静的城市,没有太过紧张的生活节奏,很适合进行化学研究工作,所以没做太多考虑就选择回吉大了。”当时正逢张希教授离开吉大,孙俊奇的入职正好使张希教授的研究方向在吉林大学得以延续和发展。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前每一个看似轻松的表演,都需要背后无数次枯燥的重复练习,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艺术如是,学术亦如是。在他人眼里,孙俊奇是一个值得羡慕的人,得遇名师,并且年轻有为,刚入职就有着很高的起点,看上去比别人少熬了很长时间,少走了很多弯路,可谁又会想到孙俊奇在求学时一周至少六天在实验室做实验,几乎放弃了所有同龄人的娱乐活动,重复着“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孙俊奇的博士论文《纳米结构三位组装与功能化研究》能够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了,文中每一个观点,都是由夜以继日的思考、无数次反复的实验构成的,看似行云流水的语句,哪一个不是精雕细琢、反复推敲出来的呢?这其中的辛苦,用语言着实难以精准地描绘,只有孙俊奇自己才能体味吧。

2009年,孙俊奇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答辩失败,这对一向较为顺风顺水的他无疑是一个打击。高起点就意味着高要求,因此这次失败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孙俊奇说:“人面对压力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被压力压垮,另一种是化压力为动力,反思自己,厚积薄发,我想我就属于后者。”面对巨大的压力,孙俊奇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冷静下来认真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向导师求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向朋友倾诉,认真听取朋友的建议。终于,在2012年,孙俊奇成功获得杰青基金资助,这3年的沉潜,使得他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孙俊奇的成果始终与挫折相伴随。初入职时,研究条件还比较差,他就在选题上下功夫,用有限的仪器设备做尽量多的工作。有时候项目申请不下来,他就会认真反思,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一个又一个突破。如今,孙俊奇正带领着他的团队从事具有修复性的功能复合膜的研究,他希望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够走出实验室,走向人们的实际生活,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科学带来的便捷和舒适。

对化学学科的极度热忱支撑孙俊奇走过了一个个逆境,让他不以重复枯燥的练习为苦,不以坐冷板凳的孤独为苦,让他遭遇挫折仍不气馁,永远对新知识如饥似渴,永远对难题勇于挑战。网上曾有句话:“认真你就输了。”但事实是,“认真到底,你就赢了。”

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

仅仅凭借对科学的痴迷,也许会成就一位科学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还必须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水平和情怀。孙俊奇深知这一点。他除了带自己的研究生做科研,还始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他认为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只有做科研的老师走到教学第一线,把自己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最新问题和最前沿知识教授给学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避免成为死读书的书呆子。此外,他还特别注重因材施教。针对本科生,他侧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整体知识框架的构建;对于研究生,他更侧重教授实验技能、仪器的使用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他会帮助学生了解研究组的所有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主选择,并指导他们完成课题的研究。

孙俊奇常常对学生说:“情商决定成败。你们每个人能够通过高考考入大学,智商上的差距并不大,因此你们的成败取决于情商,取决于做事的态度。”有的学生为了学分,为了毕业,常常选择一些较为热门和简单的课题,也许这样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出成果,但从长远看,发展空间很有限,而情商高的学生会从长远出发,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也许起步艰难,可一旦成功,便拨云见日,柳暗花明了。孙俊奇认为,情商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与人沟通的能力,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团队协作,也需要他山之石,因此他经常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固步自封不可能带来科学的进步,只有在竞争与合作之中,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取得更大的成就。

重视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品格的塑造,致力于科研也时刻不忘教师的本职工作。孙俊奇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灵魂工程师”的职责,也将沈家骢、张希二位导师的谆谆教诲在吉大校园中传承。孙俊奇说,“凭借一己之力能为人类知识发展、社会进步作的贡献微乎其微,如果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让他们奋战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这样才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吉大新闻网记者团金牌记者 张天馨)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