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九江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网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案例>>正文

《鄱阳湖与生态文明》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

作者:时间:2024-06-03点击数:

鄱阳湖与生态文明》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开课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制作人:尹宁宁

课程名称

鄱阳湖与生态文明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资源环境科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开课年级

大一年级

课程性质

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

28

一、课程简介

2012年开始,《鄱阳湖与生态文明》课程经历探索、建设、实施等阶段。以《环境与健康》为基础,开展鄱阳湖主题探索;2019年开始资源建设,编写《鄱阳湖与生态文明》讲义和案例总结;2021年聚焦鄱阳湖生态文明,开展社会实践课。

课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秉持“真问题”导向,引导全面认知专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塑造系统思维能力、涵养生态文明行为。本课程是“带着使命”的教与学过程,将“课程思政+专业教学”融合,将“社会实践+理论课堂”结合,形成了独特之处。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长江鄱阳湖地理环境

2.对应章节:第2章长江鄱阳湖概况

3.课程讲次:第2讲

三、案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与鄱阳湖有关的中国优秀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文化自信。

【2】通过对抗洪广场的了解和抗洪精神学习,凝聚中国力量。

四、案例主要内容

【案例一】鄱阳湖相关古诗词

入彭蠡湖

南北朝 谢灵运

客游倦水宿,风涛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岩照古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过都昌

宋苏轼

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

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

【案例二】98抗洪广场的由来及抗洪故事

1998年华东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年8月7日13时50分,汹涌的长江洪水在江西省九江市浔阳西路的4至5号闸口冲破长江大堤,很快撕开一个60米长的豁口,倾刻间九江城区将在全城灭顶的险情之中。古城浔阳告急!京九铁路告急!

危急之时,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全国人民给了九江人民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九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奋勇抢险下,经军民连续46个小时的团结协同拼搏,终于化险为夷,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中国抗洪史上的奇迹。为了纪念在抗洪抢险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让九江市民永远铭记这惊心动魄、催人奋进的动人历史一幕;并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九江市政府汇集多方意见,决定在决堤旧址兴建占地万余平方米"98抗洪广场"。

五、案例教学设计

1.案例导入

第一步:学生品读并在诗词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学生在课前搜集鄱阳湖相关的优秀诗词,并查阅相关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课中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赏析,引发学生【小组讨论】诗词中有哪些美景,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有哪些关键生态要素?鄱阳湖在生态环境中还起着哪些重要作用?最后得出结论,鄱阳湖风景如画,提供丰富的生态资源,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

第二步:学生课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98抗洪广场的由来及抗洪故事。

课中学生分享查阅的抗洪故事,学习抗洪精神,再通过查看鄱阳湖地理位置图,让学生思考鄱阳湖为何会发生洪涝灾害?引导学生从鄱阳湖、长江地理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总结鄱阳湖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各种因素,提高对家乡的热爱。

2.教学方法

(1)教学形式选择

采用学生查阅资料后讨论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环节,有助于更好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线上利用学习通提前发布预习要求:网上查阅鄱阳湖相关古诗词及98抗洪广场的由来和抗洪故事。线下教学采用对分课堂。

(3)考核评价方案

课程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线上的预习、讨论、检测等教学过程的记录、行为学观察进行评价、反馈。

六、教学反思

本课次理论学习从中国优秀古诗词文化的赏析出发,让学生了解鄱阳湖的风景,并体会其中的生态要素,感受文化自信;然后从98抗洪广场的由来及故事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等各要素分析鄱阳湖的特点,学习抗洪精神,明白国家的力量。学生课后表示对鄱阳湖地域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