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星期六,久雨的无锡迎来了晴朗的天空。就在今天,江南大学将授予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唐英年先生名誉博士的称号。
唐氏家族四代传承,家族起步于无锡,崛起在上海,在家族兴旺之时,不忘强国之责任,实业兴国、乐育英才。 每当想到唐氏家族、想到君远基金会,映入脑海中的总是那幅挂在君远楼由2010级学长学姐赠送的山水画《源远流长》。仿佛看到长江黄河从青藏高原流淌下来,穿过冰峰、翻过山麓、汇入平原、走进水乡、奔向大海,如同大地的血脉一般,在这片黄色土地上养育出了一代代中国人。
这正一如君远书院,一如君远先生的传承,君远的长江便是唐氏家族的默默支持,君远的黄河便是慕名而来的学子、殷殷切切的老师,培养出了一代代君远人,流向社会各个地方,成为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仪式上,唐英年先生身穿学士服,温文尔雅。在采访时,一身西装 ,端庄稳重,说话声音不高,但是铿锵有力。我想这正是一个继承家族文化,走过半个世纪的长者所具有的气质。当唐英年先生谈及青年时,他说:“我认为,对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拥有理想目标,坚持不懈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是很重要的,这是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关键。”同是他也认为年轻人有自己的理想,并比长辈更相信行动、更加激昂,但也因此容易迷失了方向,并寄托精神于情绪和伙伴。他希望年轻人能够更加稳重的做事,将事情考虑清楚,不要被情绪所引导,甚至被人利用。尤其是谈到青年爱国时,他深情道:年轻人的热血容易被点燃,认为自己是为民主事业奋斗,是对国家的热爱,他们上街头,是有梦想的孩子看错了方面,警醒我们不要盲目不要冲动,要学会交流、学会思考
坐在台下,静静倾听的我,深有同感,我相信同辈人都会有这般的共鸣。在历史长河之中,青年永远是站在最前面,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对这个国家始终抱有美好的梦想,永远有一腔爱国热血、不曾畏惧。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强烈的情绪会冲晕我们,信息的不流畅会误导我们。我想,一个真正的爱国青年,是理性的,是独立思考的,不人云亦云的,不会将罢课、示威、占街作为手段的。这些也正是君远文化中想要传承的爱国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素质人才的理念!想到了这里,我又想到了自己进入大学的梦想,迈入君远书院的目标。我觉得这是君远精神上给我带来的梦想与征途、带来的热忱与激情,带来的中华之强的责任与耐心。
所以,每当我在教室里静静地听讲,在图书馆里默默地看书,并没有觉得疲惫与孤独,恰恰相反,这个过程让我坚定了心中的理念,这里收获到的远远不是一些知识,而是那越走越清晰、越走越有方向的道路,正如《道德经》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不断充实自己。
在仪式上在上午11点接近尾声,唐英年先生现场回答了不少同学的问题,解答了大家心中的许多困惑。
在授予仪式结束后,我曾与同学们交流对唐英年先生的想法、对君远学院和君远书院的看法。他们与我这样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最初得知周六上午要去参加一个名誉博士授予典礼的时候,我内心是淡定平静,并无多大兴致。在观看会场的小册子之前,我真没有想起来唐英年竟然是唐翔千先生的长子。我对唐家父子是极为敬重的,但这对父子仅仅指的是唐君远和唐翔千先生。而对唐英年先生却不甚了解,更谈不上仰慕之意。但仪式结束后,我真正地认识了唐英年先生,他辉煌的业绩、远大的理想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为我最初的“平静”和“无兴致”感到汗颜。
初入会场的唐英年先生,并不像我想象地那样盛气凌人,反而是一副儒雅祥和的样子,穿着朴素,身材有些瘦弱,头发也有些花白。在那一霎那,我觉得他仿佛就是我邻居家那位慈祥的、和蔼可亲的熟人一般,那么亲切,那么平易近人。
而真正让我对他改观的是在典礼之后的访谈会上,他风趣幽默、温文儒雅、学识渊博,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向我们大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要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方式来实现理想;要把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好好结合起来;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突破创新的关系。在这一刻,我感觉他如同父母一般,无微不至的关怀着我们,为我们考虑着未来的一切。他身居高职,却不高傲竟然放下身份与我们互动。他身上有着多所中外知名高校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却欣然接受我校的邀请与我们成为校友。
星辰的光可以成为人追求的目标,而灯火的光则温暖我们的身体。唐英年先生就是这样的光,当你需要目标时,他能成为你人生的榜样;但你需要帮助时,他也会默默在你身后支持你。
现在,我们与唐英年先生成为了校友,更将先生视为我们的榜样,谨记先生的三点希望,矢志不渝地探索真理、学习做人,用实际行动成为伟大的卓越工程师,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