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位于的内蒙古工业大学金川校区,其历史可追溯到1951年学校成立之初的马列教研室、1989年成立的社会科学部和2002年成立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09年更为现名。学院秉承“人文心怀,人文关怀”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托工科背景,弘扬法治精神,践行社工理念,突出人文特色”的办学方针,努力建成自治区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应用研究型学院,为国家自治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院下设法学和社会工作2个教学系,设法学(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社会工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本科专业。面向全校招收法学辅修学生;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含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华民族学、人类学与世界民族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重点培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拥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MSW)授权,探索“民族地区城乡社区治理”“民族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临床社会工作”等三个研究方向,注重学生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整合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力和发展竞争力;拥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探索“知识产权法务”“中蒙俄经贸法律实务”“民族地区地方立法实务”“民族地区教育法治”等研究方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已基本形成了以民族学硕士为主体、以社会工作和法学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学科专业发展布局。累计培养毕业生6000余人。
学院设有模拟法庭、社会工作实验教学中心、行为科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和民法典展厅实践基地;建有“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民政部)、“内蒙古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内蒙古知识产权局)、“内蒙古社区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培训基地”(自治区民政厅)、内蒙古乡村建设研究中心(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自治区统战部),内蒙古自治区禁毒社会化教育实践基地(自治区禁毒委),内蒙古自治区反洗钱宣传教育基地(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全区工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内蒙古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自治区法学会)等9个省部级平台内蒙古工业大学地方性法规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司法厅基层立法联系点。拥有内蒙古工业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内蒙古工业大学民族社会研究所、内蒙古工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内蒙古工业大学地方性法规研究中心、内蒙古工业大学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台阁牧”民族历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 6 个校级科研平台,配备教学机房及图书资料室等教学科研辅助条件,开展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
学院在编教师4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7人,硕士生导师27人,博士19人,攻读博士学位者2人。自2009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60余项,校地、校企合作项目多项,多人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每年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近年来出版著作20余部。
学院2022年以来整合专业教师的学科方向,形成能源转型的法治保障与协同治理科研团队(苏丽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科研团队(马利强);地方性法规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团队(王俊霞);社会工作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团队(邓俊丽);城乡社区建设与治理科研团队(连雪君、特日格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团队(吴凡文);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科研团队(张莉蔚);以及2024年由青年教师组成的交叉学科创新团队“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与实践”(廉婷婷)等8个科研创新团队。
学院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突出,在自治区较为有影响力。法学教师中有全国普法先进个人、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立法智库专家、自治区政府立法顾问、公安厅特邀监督员、自治区行政复议专家,自治区知识产权智库专家、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仲裁员等社会服务身份。社会工作教师中有民政部社区治理专家、自治区人大社会智库专家、内蒙古民政社会事务专家、内蒙古社会组织顾问等社会服务身份。
学院加强社会实践,注重实践基地建设。与土默特左旗政法委加强校地合作,共建法治建设人才实训基地,敕勒川法治学院、敕勒川网格学院(金川乳业大厦一楼二楼建设有独立展厅和培训场所),呼和浩特市法学会首府平安建设法治研究会等,形成标志性的校地合作典范。同时与自治区各级公检法、律师事务所、社会服务机构等共建校外实践基地60余家。
未来学院将立足北疆,深度服务模范自治区建设,坚持立德树人,以党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校地合作模式,加强社会治理服务,以学科专业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推动学院向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学院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