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高教研究 >> 研究动态 >> 正文
研究动态
如何发挥党委在高校综合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18日 09:08   浏览次数:

如何发挥党委在高校综合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2016年07月14日  作者:赵庆先 杨玲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摘 要:改革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委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围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汇聚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为高校推进综合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综合改革;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组织保障

  把握改革方向,提高总揽全局的水平

  高校党委要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切实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确保综合改革顺利进行。

  1.实施特色发展,打造竞争优势

  在深化改革中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是高校党委领导推进综合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是坚持中国特色。我们既要借鉴和吸收外国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不断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养更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打造大学品牌。每所高校在发展历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上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在推进综合改革中,高校党委要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根据办学历史、传统特色、区位特点、资源条件和学科优势等明确办学定位,找准办学特色的立足点和生长点,选择差异化的改革路径和方法,打造并不断强化自身优势,成就特色、打造品牌。

  2.突出问题导向,做好顶层设计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单纯依靠“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限性已经显现。在此背景下,加强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高校综合改革必须要抓住关键问题、做好顶层设计,才能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突出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1]。高校党委在谋划综合改革时,必须聚焦制约改革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以解决问题为归依,树立“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既要找准问题及其深层原因,明确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又要分析问题、 “对症下药”,明确改革目标,部署改革任务,提高改革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改革。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高校党委在对综合改革进行战略谋划和总体设计时:一方面,要围绕改革的目标任务,做好统筹规划,抓住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另一方面,在顶层设计中不能禁锢基层创新和“摸着石头过河”的选择空间,要进一步鼓励师生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有机结合。

  3.健全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

  决策的对错、质量和效率将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成效。只有建立健全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决策形成机制,权责明确、高效畅通的决策执行机制,考核严格、纪律严明的决策保障机制,才能确保科学、有序、及时的决策和可持续的发展。

  一是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高校党委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完善和优化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会议的议事规则。探索对重大改革事项实施开放式决策的途径,把师生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程序,逐步实行决策预告、决策调研论证师生参与、决策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决策结果公开等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师生参与度,提升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二是对重大决策实施后评估和责任追究。重大改革决策存在主体多元、事项复杂以及决策周期较长等特点,这给各参与方所承担责任的认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高校党委要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对于在执行中暴露出的问题要及时纠错、纠偏。要明确决策过错的认定以及相关决策参与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处罚标准,提高责任追究制度的可操作性,建立相应制度实现决策问责的科学化、法治化,约束和规范各决策参与方的行为,增强责任意识。

  推进依法治校,增强协调各方的能力

  高校已形成政府、教师群体、管理者群体、学生群体以及合作办学者等构成的多元利益主体[2],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的要求越来越普遍,这对高校党委依法治校、协调各方推进综合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加强调查研究,厘清利益诉求

  调查研究是我党制定和实施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助于在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推进中更好地兼顾各方利益,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是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调研工作制度。高校党委班子成员要紧紧围绕综合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一线、深入师生开展调研。通过个别访谈、座谈研讨和现场考察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了解情况,科学把握校内外各方利益诉求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准确分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将调研成果和共识转化为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断推进综合改革的深化。

  二是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高校党委班子成员要定期到联系点宣传改革政策,到基层群众中汲取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深入了解基层干部、师生的思想状况及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帮助基层单位谋划改革发展的思路、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难题,确保学校综合改革的各项决策措施更好地满足师生诉求,真正实现改革为了师生、改革依靠师生、改革让师生受益。

  2.推进依法治校,协调利益关系

  以法治方式推进和保障改革,是平稳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前提条件,也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

  一是维护章程权威,形成依章治校的良好氛围。大学章程是指导和规范学校各项工作的 “宪章”和 “基本法”。要以章程的制定和落实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体系,更好地发挥章程在学校建设发展、深化综合改革和依法治校中的重大作用,使各项改革探索能够有“章”可依,营造依法办学、按章治校的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高校综合改革。高校党委要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法治理念,依法依规处理好改革中涉及的各种问题,强化法治的引领、调节和保障作用,把法治作为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解决矛盾的根本措施。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一套能够解决利益矛盾、化解利益冲突、有效促进和谐的利益调节机制,化解改革风险、固化改革成果。

  3.健全制度体系,构建利益保障

  高校党委要对各方面制度作出统筹设计,鼓励在学术管理制度、资源配置制度和民主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展创新。[3]

  一是健全学术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对高校学术委员会的组成、职责及运行等作出了明确规定。高校党委要督促修订和完善学校的学术委员会规程,建立健全以教授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为主体的学术管理体系,完善学术委员会的运行机制与决策程序,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确保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所应具有的地位和权威,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对分离、相互配合。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制度。高校党委要在各类岗位、经费、资产等资源的分配等方面,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与考核管理,探索以绩效为导向的优化配置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办学水平。同时,建立健全二级学院人权、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管理机制,建立资源共享与成本分担机制,强化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责任,激发各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是完善民主管理机制。高校党委要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强化民主参与、规范管理架构,不断拓宽师生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发挥各级党政工团学组织在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党外人士、民主党派、离退休干部等群体的积极作用,推进高校民主建设。

  汇聚发展力量,提升组织保障的能力

  高校党委要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努力使每个组织和个人都成为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推动者,为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1.加强基层党建,凝聚改革共识

  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师生、凝聚师生的能力和水平,是高校创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综合改革的重要保证。

  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首先,要积极探索跨学院、跨学科,以科研团队、学生学习生活团体为基础的党支部建设模式,强化党支部联系服务师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员教育管理等功能。其次,要选好配强基层党支部负责人,促进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密切党群关系。最后,要结合高校实际,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氛围,支持党支部书记安心投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引领基层党建创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加强党员管理服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上,还要体现在教学科研业绩上,更要体现在推动改革的身体力行上。师生党员既是综合改革的受益者和见证者,更应成为综合改革最坚定的拥护者和支持者。高校党委要积极引导师生党员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尤其是当改革涉及自身利益时,不能趋利避害,要勇于打破利益牵绊,有“自我革命”的觉悟,用实际行动推进改革、支持改革。

  三是切实服务师生,尊重师生首创精神。师生是学校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服务工作,落实好师生参与机制;要及时回应广大师生对改革的关切,引导师生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动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师生,不断巩固和扩大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师生大胆探索,汇聚众智,不断增强学校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

  2. 落实党管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高校党委要重点打造一支能担当改革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汇聚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综合改革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改革创新能力强、善于抓工作落实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干部推动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干部梯队。强化考核管理,健全监督机制。积极构建奖优罚懒的机制和环境,促使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到推进改革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

  二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汇聚高水平师资队伍。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就高校而言,“管宏观”就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明确人才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管政策”就是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改革创新人才引育与激励考核等政策措施,加快形成人才工作制度优势;“管协调”就是要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及时合力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人才工作问题;“管服务”就是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干事创业提供良好服务,营造适宜人才集聚发展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3.加强督促检查,落实改革举措

  推进综合改革,不能以惯有思维和方式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高校党委要把加强督促检查与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提高执行力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落实各项决策部署,提高工作效能。

  一是加强对督促检查工作的领导。高校党委要把督促检查工作贯穿于推进综合改革的全过程,研究决策时提出督促检查要求,部署工作时明确督促检查事项,决策实施后检查落实情况,做到各项改革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通过督促检查与协调反馈,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推进工作,确保重大改革决策和工作部署的有效落实。

  二是建立健全督促检查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督促检查机构,配强督促检查工作人员。加强培训,造就一支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善抓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督促检查工作制度。围绕重大改革举措,充分调动和依靠学校各单位,协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督促检查工作。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将抓落实的理念深入人心,确保改革任务的责任主体不敢懈怠,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作者:赵庆先 杨玲,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学校办公室)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项目“构建高校和谐党群关系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JDKDA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4.

  [2]于文明.中国公立高校多元利益主体生成与协调研究—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新视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8-89.

  [3]黄蓉生.高校制度建设科学化的三个向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3 (23) :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