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高教研究 >> 研究动态 >> 正文
研究动态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就新挑战 ——写在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两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7日 00:00   浏览次数: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落实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袁振国

教育改革十大重点项目和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制定在即、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2010年7月,我国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两年多来,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教育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教育优先发展得到新保证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来,全党全社会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教育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两年多来,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引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落实。

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达到历史新高度。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决定性意义”使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达到历史前所未有的高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进一步阐明了教育的全局意义和历史意义。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全国31个省(区、市)相继召开了教育工作大会,颁布了各省份教育规划纲要,这是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意义的大动员、大普及。

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并召开全国教育投入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落实教育经费作出了全面部署。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加大教育投入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多方面对各地2011年、2012年财政教育投入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为今年达到4%的目标提供了机制保障。

改革创新进入新阶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并提出了本届政府启动实施的十大改革试点,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顶层设计、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是这次教育改革的最大特点。两年来,围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六大领域,从三个层面推进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了教学方式改革;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立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行业性职教集团400多个;高等教育领域遴选19所高校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193所高校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遴选了17所高校启动试点学院,进行招生制度、培养模式、管理方式、教师聘任等方面的整体改革探索。

——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方面,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发布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推动高校逐步形成了按章程规范管理学校的机制和氛围;发布了《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促进办学体制改革方面,教育部首次批准了5所民办高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

——在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研究制定了省级政府依法审批设立专科学历高等学校的具体办法,强化了省级对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初审权和对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审核权;研究制定了《教育督导条例》,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督导检查。

促进公平迈出新步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改善之基,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放在了非常突出的地位。

针对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全国31个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提高10个百分点。

针对我国一些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状况,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约2600万人。

针对农村教育基础薄弱、经费不足的问题,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央投入168亿元,用于农村学校图书、教学仪器设备以及寄宿条件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11年共聘用特岗教师49870人,覆盖21个省份的16536所农村学校。为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中央安排资金20亿元,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并两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

针对特殊人群的困难,进一步加大对困难群体扶持力度。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中央安排41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001所。

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覆盖范围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进一步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学生占在校生的22%,中职国家助学金覆盖学生的90%。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惠及482万名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两年多来两次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并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将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做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提高质量开启新征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一个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3.5年的人口大国,发展到人均受教育年限9.5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12.5年的人力资源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正在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迈进。对此,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开启了从数量规模向内涵式发展的新征程。

建立质量标准和监测机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开展基础教育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建立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强高等学校自我评估,加强专业认证及评估,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在部分学科、专业开展国际评估;建立普通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发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使高校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的监测信息化、常态化。

确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政策导向。修订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突出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和职业对接,使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学科和专业,调整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对非“985工程”学校中特色和优势突出的学科给予支持;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工程”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给予支持。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一是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届10597名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校任教,其中90%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任教;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二是改革管理制度,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首次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探索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准入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同时,提高382万名离退休人员的补贴。

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地方重点发展规划,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深入发展面临新挑战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面向未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事业还存在着许多急需破解的时代课题和新的挑战。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落实,但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的任务仍然艰巨。与过去相比,我国教育经费大大增加,但相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和建设一流教育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保障教育经费持续快速增长,如何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制度保障教育优先战略地位持续得到切实落实,成为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关键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深入,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97.9%的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深入。但是,面对文化多元、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以及当代青少年个性特征日益明显的新形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但减轻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仍需艰苦努力。通过多年的努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体育工作和招生考试制度等环节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革。但必须看到,当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中小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存在着只重视考试成绩,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忽视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严重滞后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亟待攻克。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增强教育活力,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仍然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制约教育更好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更加艰难,也更加迫切。要实现教育规划纲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的目标任务,必须重视教育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必须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必须增强教育活力、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但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仍需加强。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却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满足了亿万适龄人口的教育需求。但要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的目标,各类教育仍需要加强。

教育公平迈出很大步伐,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但城乡、区域和学校间的发展差距依然明显,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优质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越来越成为紧迫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中国教育报》2012.8.27 (作者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