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刘珊
她,国际视野开阔,曾在2008年获得德国马普基金会奖学金资助,赴德国慕尼黑马克斯普朗克知识产权、竞争法及税法研究所学习;她,项目经验丰富,曾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合国大学(UNU)项目“基于知识产权发展的亚洲制度基础―中国国家专利制度实证研究”中担任核心成员;她,科研成果丰硕,曾在SSCI 收录期刊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mpetition law>上发表文章;她,学业成绩优秀,多次获得校级最高奖学金和多项荣誉称号……她就是中德所的“大牛”――刘珊。提到06级博士生刘珊的大名,用“如雷贯耳”来形容毫不夸张。作为刘珊的师妹,我不得不带着崇拜的语气来“自卖自夸”我们中德所的骄傲。
她何以做到样样出色、凡事第一?让我们一起分享刘珊博士的学习经验。刘珊博士将成功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总结为目标、方法和努力。这三点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只有先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再找到合适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全身心地去努力。
目标先行
刘珊博士告诉我们,成功的第一步是先确定自己的目标,也就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不同的目标,所要走的路和付出努力的角度是不相同的。她说,“首先要确定毕业以后要干什么工作”。针对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学,她建议,读完博士之后最好是去高校,因为博士学位最有用的是高校,进高校才能用到读博期间所积累的能力和方法,能力是从所作的项目和发表的文章上体现出来的。
针对于硕士毕业之后致力于实务工作的同学,刘珊博士也提出了另一种建议。她强调要明确自己的特长在哪里。如果有技术背景,可以进技术部从事专利方面的工作;如果没有技术背景,可以进企业的法务部或者律师事务所,但选择这条路就一定要考证;如果本科是学外语的,可以去企业的国际专利申请部;如果毕业后还没拿到证,可以先去审查协作中心工作2年,审查协作中心是事业单位,拥有完善的专利审查业务培训体系。
由于刘珊博士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她接着为在读博士生献策献计。她告诫博士生同学,在发文章的时候首先要考虑选题和选择刊物,中国人要写中国人的东西,要写别人(即学术期刊)感兴趣的东西。切入点通常是国际上的热点、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国与国外不一样的东西,再结合自己的背景和以前积累的阅读写文章。第二是要抓住时间的契机,有时效性的文章发表的最快。比如专利法和商标法的修改,写文章大概要花大半年,找期刊杂志要几花个月,杂志社的审查要花几个月,这时就要格外注意把握时间进度,尽量保证能在最快的时效里发出来。第三,写外文文章时,如果英文不是特别熟练,就先完成中文稿,和导师交流之后,再写英文,写完后再润色。
巧发论文
刘珊博士还大家分享了发文章百发百中的秘诀:写文章要创新,如果写中文文章,就多看英文文献,看国外的热点,但需要结合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简单的翻译。比如某些国外的先进方法可以借鉴(即方法应用的创新),如果没有找到(创新)点,问题出在读的文献不够多,要多看,多思考,一定要在写的过程中找到创新点,而不是到最后(即毕业论文写好时)再去找创新点。提出纯粹的理论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几乎没有人承认,但可以提出比较低档次的创新,比如方法应用的创新。
成功有招
有了明确的目标,下一步是合适的方法。对于博士生,刘珊博士认为多读文献是让自己成长最快的方法,没有捷径可走。而硕士生同学需要的,更多是实战经验。可以通过实习进行实践的锻炼。有人担心实习机会难得获取,但她回答说,机会是自己创造的,如果(职业岗位)已经登在网上,就已经有目标群了,自己要提前联系。她还为大家提供了关于寻找实习岗位的方法:一是在网上搜索一些open的职位;二是自己创造一些职位,个人感觉这点不太好;三是抓住身边的机会,比如去德国的大学学习,去德国实习,她自己以前就在佳能中国做过parttimejob,参加一些相关的沙龙,通过空余时间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交流。她说,“研究所资源很丰富,关健靠自己挖掘!”
最后,刘珊博士为此次经验分享做出点睛性的总结,也是成功的最后一步、最需要坚持和毅力、最需要靠自己的一步:“靠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