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书钧:基础研究要在临床上体现出价值
发布时间:2008.04.09

来源:记者团 编辑:宋志韬 浏览次数:

        

    4月8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肿瘤项目首席科学家程书钧做客我校同济医学院“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以“肿瘤攻克,路在何方——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为题,为同学们做了精彩的演讲。

                                    肿瘤是什么?    

    “30多年来,美国在肿瘤研究方面投入的资金多达2000多亿美元,发表相关科研论文超过150万篇。然而在此期间临床上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5年生存率却并没有显著的变化。”程书钧指出,多年来人类在有关肿瘤的基础研究上硕果累累,然而临床治疗方面却止步不前。总的说来,人类对肿瘤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程书钧坦言,尽管自己研究肿瘤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然而被问到“肿瘤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依然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基础研究要在临床上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工作,最终的目的都是治愈疾病,这一点我们大家都应该明确。”程书钧表示,基础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应该加强沟通。毕竟所有的体外实验,最终有没有用,是病人说了算。不管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有多么振奋人心,应用到临床上如果显示不出效果,一切都是白搭。肿瘤防治要想取得突破,必须要使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预防肿瘤,从我做起    

    程书钧指出,周围环境与生活方式对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科学的营养,合理的运动,良好的心态对于保持健康而言更有效。”程书钧说对于跟自己一样五六十岁的老人而言,最安全的锻炼方法莫过于走路,并表示自己随身携带计步器,每天至少要走6公里。“预防肿瘤,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很多,少吃,多运动就是最好的办法。”

                                                         (同济校区记者团 黄丽丽

程书钧: 男,1939年12月生于江西省玉山县。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65年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1978年至1981年在法国国家肿瘤研究所进修遗传毒理学,1986年至1987年在美国俄亥俄医学院做访问学者,92年、96年分别在荷兰肿瘤研究所和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短期工作。现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大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癌变、畸变、突变》杂志主编,国家"973"肿瘤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市科委肿瘤重大专项首席专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从事肿瘤病因、环境致癌和抗致癌物研究;人上皮细胞无血清培养;人肺癌变分子机理和肿瘤分子标志谱研究。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