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爱民:走进华中大,与你共话IT人生
发布时间:2008.10.19

来源:记者团 编辑:钟声 浏览次数:

    比尔·盖茨与他的微软帝国几乎算是IT界的圣殿,而每个对计算机程序有兴趣的同学也都会憧憬着自己成为一名如微软人一样的IT精英。10月18日晚,大学生活动中心513室,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技术专家潘爱民作客“共话IT人生”座谈会,声情并茂地与同学们分享了他的IT人生。

坚持,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您第一次接触电脑的情形还记得么?”主持人开场便问道。潘爱民略加思索:“大概是85、86年吧,我第一次看到比现在笨拙许多的电脑——那时叫做‘娃娃机’的东西。”

    主持人又问:“那您的第一个程序呢?”“我们那时候的程序和现在相比简直是小儿科了。能写出‘a+b=c’就算会写程序了。”潘爱民笑着说,“像现在很简单的交换定律那时我们都要绞尽脑汁去想。”

   既然如此艰难,那是什么让潘爱民坚持了下来?“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潘爱民说,“一定要坚持,其实坚持在后期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现在可以说在技术等方面很少有存在障碍的地方,基本都能克服,但是坚持下去比较困难。”

走向微软专家之路

    从本科时的数学系学生走到今天的微软专家,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样的经历一定有着特殊的坎坷,一定会遇到生命中的所谓“贵人”。然而,潘爱民却坦言自己的这段人生比较顺利,并没有遇到很大的打击或挫折,在做事之前想清楚每个细节,把握可能遇见的问题,做好每件小事的细节。

    这种坦诚也更显出潘爱民心态的平和,正如主持人所说:“潘老师之所以能顺利地迈向成功,并非没有困难,而是他‘凡事预则立’以及宠辱不惊的难得心态。”

    谈到对自己人生有过重要影响的人,他认为家人、同事、老师、领导无论是谁都给遇过自己相当的帮助,而且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对自己的有影响的人,这些人对自己的帮助大小是没有可比性的,“对他们我都是永远心怀感恩”。

面对华科学子坦言“后生可畏”

    在整场座谈会中,潘爱民除了与主持人侃侃而谈外,也通过交流、赠书的方式与现场的同学进行着互动。

placeholder

    坐在最前排的一位同学被邀请到台前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编出自己第一个程序的心情:“我第一次编程是在小学六年级”,此话一出便引起现场一片哗然,“当时没有激动,有点小失望,因为觉得编程就是这样太简单了。”得知这位同学高中废寝忘食参加竞赛,编出第一个让自己激动的程序后,潘爱民连声感言:后生可畏!

    主持人也提到,今天的校园里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因为对计算机程序的热爱而走到了一起,组成了各自的创新团队。每个人都梦想着自己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对此,潘爱民坦言可以学习比尔的创新精神,但并不赞成学生放弃自己的学位,“你一定要想清楚放弃一些东西是不是值得”。

    最后他也不忘提醒现场同学:搞技术很累,成本也很高,只有有兴趣才能坚持下去。

    据悉,本次“共话IT人生”座谈会由共青团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联创团队、博文视点咨询有限公司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微软俱乐部联合举办。
 
    潘爱民简介:
    潘爱民,浙江海宁人,获南开大学数学学士学位,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以及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潘爱民曾经长期从事软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撰写了大量软件技术文章。他著写了《COM原理与应用》(1999年出版),翻译了多部经典名作,如《Visual C++技术内幕》(第四、六版)、《C++ Primer中文版》(第三版)、《COM本质论》等。
    他曾获2001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学者”称号,200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系统与安全方向的研究工作。

(记者团 李娜  钟声 摄影报道)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