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地新闻

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研究基地 2022年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2-03-27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中央四部委(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的要求,创新推进民族理论研究,助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3月23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研究基地在南三楼201会议室召开了2022年工作会议。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研究基地主任许晓东教授,人文社科处处长李志强,法学院院长、基地首席专家汪习根教授,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基地研究员欧阳康教授和来自全校各相关院系的领导和基地研究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法学院党委书记姜芳主持。

法学院党委书记姜芳向大家介绍了此次会议的三项议程:一、传达中央四部委(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批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的要求;二、基地成员交流研究课题和研究心得;三、部署基地下一步工作安排。

基地主任许晓东副校长首先向与会人员通报了2021年12月中央四部委对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期工作汇报的验收和考核结果,并介绍了我校铸牢基地申请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重大项目的情况。许晓东副校长表示,基地在四部委的中期检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鼓励各研究人员继续积极申报四部委的专项,产出更多优秀成果,为基地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随后,基地首席专家汪习根教授为大家解读了中央四部委批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这一主线要求基地着力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重大学术成果,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三大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根据文件的要求和精神,基地要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发挥优势,坚持质量第一,合理布局,实现互补发展,多出优秀研究成果,组织好申报工作。

接着,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基地研究员欧阳康教授进行讲话。他首先对基地取得的成绩表示了祝贺,并强调要深入贯彻中央四部委批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文件,促进基地发展。同时,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在国际层面,要充分认识到全球化背景,关注在意识形态制度和国家利益矛盾冲突之下的民族差异性;在国内层面,要重视“新征程”的新任务,即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如何把五十六个民族团结起来携手前进,是重中之重。最后,2022年度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研究基地应该更加关注全球问题与中国问题,凸显研究重心,扎扎实实做好研究。

在基地成员代表发言环节,基地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陈涛教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数据库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目前,基地与中国联通开展了合作以推进民族共同体大数据平台搭建工作。运营商掌握着关于人口出行、住所数据值等移动用户的数据信息,可以从这些信息上入手开展研究和应用开发。例如,可通过通讯移动用户的数据信息,开展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治理模式、民族院校学生培养与流向、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等议题的研究。最后,陈涛教授提出两点建议:基地要进一步扩充人才,提供充足的研究力量保障;建立起一个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与空间,营造更浓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氛围。

基地研究员、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陶红兵教授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要关注人权,最重要的人权则是生存权和发展权,这就涉及人的生命健康问题,要注重对生命健康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实际上这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联系,在多年援藏援疆医疗的经验和效果评估中,可以观察到不同民族医疗习惯之间的差异,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在对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状况的研究中,可以建立观测点,重点收集核心指标开展分析研究。最后,研究要立足于全球,立足于中国,也要立足于湖北。长江经济带是很好的研究点,可以将各个城市圈与学院资源进行整合,合作开展研究。

基地研究员、社会学院刘成斌教授围绕“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特色”进行了发言。他建议,在基地未来的研究当中,要将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科力量整合进来,结合基地各研究人员的专业特色,将研究版块固定下来,为基地合作性、融合性的研究打下基础。在强调研究理论性的同时,也要重视研究的实用性。除了对基地工作进行战略性布局以外,还要加强基地内部的沟通交流,不仅要经常开展课题研讨,交流研究方向,还要组织进行研究成果的实地考察,更好地融合大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随后,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指标”“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经验”“民族工作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文化创新与知识产权”“民族迁移的实证研究”“明清民族治理的法律史分析” “基地科研模式的组织与布局”“少数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模式”“欧洲穆斯林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媒介参与建构民族认同”等议题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讨论结束后,汪习根教授在发言中谈到,各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创意具有很高的价值,感谢学校为铸牢基地常态化地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协同式研究活动提供机会。在未来,基地要重视将集中研究与开放研究相结合、将学术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将基地特色与学校特色相结合。要把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在行为、器物、文化、制度和理念五大层面上开展研究,取得一些突破性的成果。

文科处处长李志强向铸牢基地在中期检查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自成立以来,基地已经在机制创新、组织创新和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体现了华中科技大学同心协力的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面向2022年年底基地的周期验收任务,在保持基地优势的同时,可以成立基地专家组对各个研究方向制定一个中长期的顶层计划,集中研究力量,产出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基地办公室主任滕锐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基地成果专报的情况,鼓励各位老师积极投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相关文章和研究报告,同时进一步加强课题申报工作,为基地建设和学校文科的发展贡献力量。基地办公室也会进一步加强服务工作,为研究做好保障。

许晓东副校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未来要进一步完善基地的内部交流机制,明确共同的研究目标、研究方向和学术基础,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在队伍建设上,要制定明确的文件,吸纳核心成员,促进研究工作。同时,要整合研究方向,打好理论基础,多出高质量的立项。

(文字:陈起航王钰玥 摄影:梁晓 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