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院系风采 - 正文
【公卫学院】喜迎建校七十载、重温同济校史——公共卫生学院党支部举办“人民医学家”裘法祖专题分享会

来源:公卫学院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2-03-25 编辑:马胤任


“微风轻拂香四溢,亭亭玉立倚栏杆”,华中科技大学在一片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中迎来了她的70岁生日。为庆祝华中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营造良好校史学习氛围,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硕士党支部及博士党支部于3月24日在同济医学院同济广场裘法祖雕像前举行“人民医学家”裘法祖专题分享会。本次学习,特邀请到研究生红色理论学讲团成员刘超和戚萌欣讲师前来分享,公共卫生学院流统硕士及博士党支部党员同志们积极参加。

图1刘超、戚萌欣进行“人民医学家”裘法祖专题分享

讲师简介

刘超,男,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曾担任过同济医学院院史长廊讲解员。

戚萌欣,女,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德育助理。

做学问要不知足——学无止境

裘法祖院士1932年考入同济大学,那时的同济大学采取德国“精英式”培养模式,学习难度十分之大,考试十分严苛。裘院士对待学问可绝不仅仅是顺利毕业的追求,“不仅学的通,还能学的精”。

裘法祖院士曾在他的晚年自传里提到,在裘法祖在同济医科读预科的时候,他的母亲因化脓性阑尾炎而去世。一个现在看似小小的手术,那个年代却足以剥夺一条生命。自此,一定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的信念在裘法祖的内心深深扎根。

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本领,裘法祖和好友4人远赴德国留学,那个时候国家破碎、祖国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留学的经济状况十分艰苦。早餐由房东供给、晚餐啃着黑面包,生活很苦,但似乎又乐在其中。

图2同学们认真学习校史

做人要知足——淡泊名利

“我们才不是日本佬,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也可以在慕尼黑大学留学”。这是裘法祖院士在德国留学时面对外国人误以为他是日本人时所言,话音刚落,会堂顿时一片哑然,紧接着又想起阵阵掌声。

1945年,在德国工作7年的裘法祖已成为慕尼黑当地医院的外科主任,享受着优渥的生活。然而,当中国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德国时,裘法祖毅然决定放弃已拥有的一切回到祖国,为推动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3刘超在裘法祖雕像前进行校史分享

裘法祖老先生淡泊名利的体现远不止于此。1951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由上海迁至武汉,那时的武汉可远没有现在发达,和上海更是“城”与“乡”的差距。然而,就是这样的落差,裘法祖为代表的同济先辈们丝毫没有在意,坚决执行中央的决定,在华中这片土地深深扎根。

初到武汉时,学校本想给裘法祖在汉口中心安置一套住宅,但裘法祖先生婉言谢绝,坚持和夫人居住在5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他觉得“房子嘛,南北通透就挺好,没必要那么大。”这一住,便是几十载,直至离世。

做事要知不足——事成当代,功在千秋

裘法祖院士作为现代外科学的先驱,他的贡献远不止于当代。在那时,中国还没有统一的外科学教材,高校所用大多都是德语、日语、英语……然而却没有一本属于中国人的权威教材。为此,裘法祖老先生白天在“武汉-上海”两地奔走,晚上加班编写教材,为中国的卫生人才培养,殚心竭虑,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4刘超讲述裘法祖教授的动人故事

图5戚萌欣分享裘法祖及其家人的感人故事

分享会后,讲师与同学们积极交流沟通,也分享了裘法祖院士与其夫人的故事。他的夫人裘罗懿是一位德国人,裘老先生回国后追随而来,裘罗懿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德国人,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裘法祖院士曾在晚年他的自传里写到,他所取得的成就,其实也是他夫人的。无论对学问,还是对家庭,裘法祖院士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结语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是裘法祖院士的人生信仰;“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是裘法祖院士对我们同济后辈的谆谆嘱托。今年,正值华中科技大学建校七十周年,我们要不断深入学习校史,向先辈看齐,将同济优良精神发扬光大!

文案:张建利刘超

图片:张珊珊

审核:申倩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