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海春:大人物与小人物交往的故事

发布人:   时间:2018-07-03     浏览次数:

【引子】有些人你天天与他交往,未必会留下印象;有些人你与他打交道不多,但几次足矣,且终生难忘,蔡克勇先生就是属于这样的人。蔡克勇先生是我的硕士第二导师,由于他常年在原国家教委工作,所以我与他打交道并不多。之前,一位朋友告诉我:“蔡老师去世了。”我感到非常吃惊,回到家里在百度上搜索:“蔡克勇去世”,看到一位叫欧阳河的老师写的一篇博客《最后的讲演》,讲述了蔡老师2008年6日14日上午在湖南大学做完报告返回北京后,于6月17日在家中去世,21日遗体火化。估计是蔡老师走得匆匆,所以没有通知更多的人。但是,当我知道了这个消息,还是难受了几天,寝食不安,翻阅了当年我的日记,与蔡老师交往的场景浮现在眼前,有些话想对蔡老师说。

老师,您是我在学校见到的最有才气和最有风度的先生,您谈吐儒雅,风度翩翩。在我留校几年后调入《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您作为党委宣传部部长,也是高等教育研究室负责人之一,成为了我的领导。虽然,您与我的资历和地位相差如此之大,但每每见到我们这些小字辈您总是那么的和气,循循善诱。一日,您对我说:“海春,你要学会做研究,还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学会写文章,并且要敢于向杂志投稿。”在您的启发下,我写了一篇文章《关于我国高等工科学校发展趋势的思考》,给您审查时,您除了认真修改之外,最让我感动的是,您将署名的次序从“蔡克勇、陈海春”改为“陈海春、蔡克勇”。您告诉我谁执笔谁署名在前,而不是谁地位高谁署名在前,这是您的规矩。结果,这篇文章在《黑龙江高教研究》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上了封面的目录。这是我第一次将手稿变成公开出版的铅字,不仅让我这个学工程出生的人喜出望外,也坚定了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索,更使得我终生在与学生打交道时坚持您定的署名规则。

与您进一步打交道时,您已经奉调到国家教委,但仍然在学校兼职做教授并兼任所长。作为高等教育研究所秘书,一次陪另一位所领导到北京来到您住所探讨“高等教育管理”硕士点的申报问题,您除了给我们详细讲述了应该如何填写“申报表”外,还问起我想不想在硕士点申报下来后,参加考试。“从参与者变成受益者”,这恰恰是我的想法,也是另一位所领导对我的建议,您的话坚定了我报考的信心。在研究生考试结束后,我的心一直忐忑不安,总的说来成功与否在于外语。好在当年的政策,我的总分和单科都入围了,并顺利通过了复试。1987410日,为了研究生录取工作,我奉命到北京找您做最后的决策,您大笔一挥,同意招收三名研究生,其中第一名就是我的名字。这就让我这个“工农兵大学生”摘了帽子,成为新时期的研究生,为我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式成为您的研究生后,您以自己早年的工科背景后来成为文科教授的经历告诉我,理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行当,各有各的特点。一般说来,理工科好学难混,人文社会科学好混难学。数理逻辑往往是最严谨的,只要你坚持下去,顺着走,就能走通;而人文社会科学浩如烟海,要想做到融会贯通、旁征博引,不费毕生心血,难以有所成就。您对我说,你能在理工科学得不错,留校任教,但并不意味着你文科也能学好。为此,你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有可能还要多实践。凡事不要着急,一滴一滴积累,水到渠成。后来,当我自己也成为文科的教授之后,我才体会到您之所言极是,也成为我对那些跨学科考取我研究生的第一席谈。如今,我将您的教导推向了新的高度:从来不把工作当成任务来做,而把工作当成作品来做。我要努力做到:“见人之所不见,想人之所不想,说人之所不说。”

我真正体会到您的大恩大德,是在我研究生毕业时,被小人告了刁状,您在我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小人物整小人物是通过耽误他的过程使其没有结果,而大人物整小人物是直接耽误他的结果。当我研究生快毕业时,由于我的学业不错,加之就业的去向也不错,遭到了小人的嫉恨和算计。此人利用当时一个大的社会事件,向学校举报了我,举报信写了三条,而他举报的没有一件事是事实,但是审查是不可避免的。当组织上审查完毕,结论是没有问题,我看到了曙光并找到一位大人物帮忙时,没有想到这位大人物干脆直接将电话打到学校人事处,要赶我离开学校。当我看到那些前些日子还对我笑脸相迎的人们见面时形同路人,当我找某领导者寻找帮助体验到什么叫“热脸挨冷屁股”时,我再次想到了您。我来到了北京,向您倾诉了一切。您的老岳母给我下了一碗面,您的夫人张老师劝我想开些。而您告诉我此事不是个案问题,是政策问题,国家会统筹考虑的。您是在大风大浪中过来的人,深知我党“运动后期”解决个人出路问题的办法。您还答应为我的事情给学校领导写信,后来我才知道您两次为我这样一个小人物给学校党政一把手写信举荐。经过一段努力,在各级领导和朋友们的关照下,论文答辩六个月后,我终于再次留校工作。我将此事告知了您,告诉您“我会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您在百忙中给我回了信,这封信对我日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将原文照录:

海春:

昨天从海南回来,今天去上班,才看到你1.23的信,早在我出差前,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我找到******同志谈你的工作时,***已经告诉了我,你已经安排在学生处工作,并讲了之所以拖这么长时间的委由,他的确有难言之处。事情已经解决,就向前看吧!好好努力。谈不上“跌倒了再爬起来”,不过,从多方面吸取应该吸取的教训却是应该的。人生之路对你来讲还很长,往者逝也,来者可追!

匆匆,顺祝

节日愉快!

克勇

                                                                                                                                  6291

敬爱的蔡老师,到了今天,我才可以对您说,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我日后的所作所为绝对是对得起您、对得起学校,也对得起我自己的。我做到了当年那些看轻我的人所做不到的许多事情,更为难得的是,在您身上我学会了与小人物和大人物打交道的人生智慧和处事方法。不要看轻了小人物,在小人物困难时帮他一把,他会终生感激的;也不要太在乎小人物,小人物往往为了自己伤及你的利益,这时会有大人物出面来解决问题的。不要依赖大人物,大人物在关键时候如果不站在你一边,对小人物的伤害要大得多;不要拒绝大人物,大人物在关键时候如果站在你一边,对小人物的帮助要大得多。这些看起来是常识性的知识,只有在亲历了某些事情之后,才有更深刻的体验。

后来我到教育部借调工作时,您对我的教诲和帮助就不赘言了。想想几位同学到您家与您聊天,共进晚餐是何等的惬意。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再也不可能重现了。我在学校政策研究部门也经常看您的论文和演讲幻灯片。“自古将相今何在,唯有文章留人间”,您留给人间的东西会让更多的人受益。

明天就是教师节,就让这篇短文成为您在天受用的一张小小的“纸钱”。蔡老师,像您这样的善人,在天上也会过得很好的,您是我终生要感谢的贵人!

 

(陈海春,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蔡克勇,1959年提前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动力工程系,留校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先后担任团委副书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兼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高等教育研究》主编,以及哲学教师。1985年调到国家教委工作,担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高等教育学科组成员,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教育组顾问。)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