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年生:我校水电学科的发展之路

发布人:   时间:2015-08-26     浏览次数:


三、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


    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曾给学生上过水电站经济运行、水电能源学、水电站故障诊断和处理、水电站经济运行实时控制等课程,指导过毕业设计和实习,负责过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安排及培养工作,多次被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 称号,获得过“优秀教学质量奖”。要经常和学生打交道,我必须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循循善诱,关心爱护他们,同时要记住自己是老师,以身作则,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


    对待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我要求他们参加科研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成长。金和平同学进大学时才十五岁左右, 在本科毕业时被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后又被推荐攻读博士研究生。他踏实好学,在读博期间先参加了广西南宁的水电站计算机监控项目, 后又参加了东北长白山中的水电站自动化项目, 最后要毕业了还在湖南一水电站调试监控系统。直到报到的最后期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前往长江三峡总公司报到。他足足跟了我十年,现在是三峡电站的技术总负责人之一, 在北京监控电站运行。曾杰和郭创新同学也都曾参加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理论基础,郭创新毕业后在东方电子公司工作,现为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曾杰博士毕业后到华为公司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曾杰的博士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他交给我的第一稿论文又长又厚, 只是把发表过的论文拼揍起来。我看后气得眼冒金花, 用红笔打了几个大叉, 退了回去, 还狠狠地把他批评了一顿。此后,他关着门很长时间都不下楼, 两个多月后交来了第二稿,才有点博士毕业论文的味道,但还存在不少具体问题,我要求他继续补充修改,直到第四稿我才让他通过。最后答辩评价很好,取得了高分。姜铁兵在河海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来我校水电教研室工作并读博士研宄生。他基础理论学得扎实,专业知识面宽,但实践动手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要加强锻炼,我安排他参加“柘溪水电站水库洪水调度及闸门控制” 、“水电站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后获教育部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马迹塘水电站闸门实时控制”等科研项目,经常带他去水电站做试验,安装和调试软硬件设备。他头脑灵活,很能吃苦,责任心强,在闸门现场打赤膊、穿着短裤一干就是半天。姜铁兵后来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2002年调任武汉市水务局局长,2008年调至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工作,现任秘书长,同时一直在学校招收和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几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了我校培养的水电学子走出校门,在水电行业大显身手,建树颇丰。


四、其它


    水电学科的发展历程是十分艰难曲折的,风风雨雨走过来,很不容易。有很多老师为水电学科的发展呕心沥血,精专敬业,无怨无悔。黎献勇老师长时间担任系主任,对水动专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后调至珠江委员会任总工程师。李子祥老师是从广西大学调来的,原来学的是化学专业,他是我们专业最老的一批教师,给我们讲授过水电站的安全运行等课程,后担任水电教研室主任。程良骏(现已90多岁)老师是从武汉大学调入的,他首先提出在水动专业设置水轮机方向的重要性,后单独成立了水力机械专业,他是水力发电工程博士点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在水轮机方面造诣很深,提出了许多理论和公式,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刘育骐老师主要是研究水电站的辅助设备,开始做机械调速器,后来做微机调速器,在水轮机调速领域很有威望。叶鲁卿老师在水动专业毕业留校后不久被调到学校其它新兴专业任教,后又回水动教研室准备留学苏联,但因中苏关系恶化留学法国,回校后主要研究调速器等,于1988年被评为“武汉科技新秀”,2008年获法国棕榈骑士教育勋章。王定一老师曾留学莫斯科动力学院水动专业,回国后在云南以礼河梯级电站任总工程师,1980年左右调至我校水动教研室任教,讲授水电站自动化课程,编著出版了《水电站自动化》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张昌期老师为人低调,工作勤恳,一直担任水轮机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关键时刻出任教研室主任,在水电专业的发展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勇传院士对水电学科发展贡献很大,他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水电专家,为水库优化调度、水电站经济运行管理和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国内外影响巨大。


    岁月荏苒,转眼间我已在校学习、生活、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回首往事,并不如烟,曾经奋斗过的喻家山岁月历历在目,我的老师、同学、同事、学生都把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喻家山。我的青春岁月、人生路程都在华中科技大学这片热土度过,早已爱校入骨。退休后,我积极参与学院和老干处组织的各项活动,希望能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余热。

   

    (梁年生口述,吴瑞芳访谈整理。梁年生,1938年生,1961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留校任教直至退休,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四十余年。曾获国家水电部、教育部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上一页 [1] [2] [3]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