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希贤: 回顾管理学院的发展历程

发布人:   时间:2015-01-15     浏览次数:


开始研究生的培养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获得全国首批“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当时我们还没有正式招收硕士生,只是从电力系转来了1名1980年入校的硕士生。后来,电力系和造船系又转来了3名硕士生,其中两人转到上海交大按国外的培养模式读硕士,毕业后赴加拿大留学。这样,转来的4名硕士生还剩下的2人——徐滇庆与刘黎明,都由我来指导。当时我刚被提升为副教授,谈不上有多高的水平,也是第一次指导硕士生,但学生的学习很努力,基础知识扎实,他们后来的硕士毕业论文和研究成果比较突出。徐滇庆第一次用运筹学方法进行全国钢材的合理分配与调度,受到国家物资总局的肯定与赞扬。他用运筹学方法通过计算器计算分配钢材的方法与当时实际分配费用“哈达表”分配的方案现场对比,分配更加合理,而且更加节约运输费用和流通成本,分配员也认同徐滇庆的方法。后来徐滇庆与刘黎明分别在美国和加拿大获得了博士学位,现在是国内知名的经济专家。


与多伦多大学的合作


    1982年,教育部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共22人组成管理教育考察团赴加拿大考察,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出资,加拿大大专院校委员(AUCC)接待,南开大学的滕校长是领队,学校派我和孙鸿敞参加了考察团。在与加拿大合作办学时,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大、天津大学、西安交大、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工学院等8所高校列为合作办学的第一批次。我们分组参观访问了加拿大32所高校的管理学院,受到了很大教育和启发,最后由双方协商并指定互相对口合作的学校。华中工学院被指定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管理学院、工程学院合作,同时指定滑铁卢大学为配合学校,与他们的工程学院合作。对口学校之间又进一步互相访问,然后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并指定了联系人,多伦多大学的联系人是管理学院的索尼教授,我校的联系人是我。


    第一期合作是1983—1986年,多伦多大学在培养师资、来华授课、提供教学设备及图书资料等方面对学院提供帮助,对我校提供了138.8万加元的资助。我校共派了18名研究生赴加拿大攻读学位, 10名教师去做两年期访问学者,10名教师做短期的访问学者,共38人。多伦多大学派来8名教授每人分别讲授一门专业课,派来两名英语教师任教一个学期,我校共有280名教师和学生参加了听课,提高了英语听力水平。此外,在合作项目中,加方向经济管理系提供了IBM-PC/XT微型计算机两台、PS-2微型机两台、复印机和打字机两台、投影仪1台、录像设备1套、图书514本和计算机应用软件若干。通过合作项目,我们借鉴了加拿大许多办学经验、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建立了教学的基本装备和实验室,树立了现代化管理教学的理念和物质基础,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扩大了办学规模,学生的数量从1982年的400名左右,发展到1986年已超过1000人。


    由于第一期合作成果丰硕,双方都表示满意,后经合作领导小组评估同意,多伦多大学与我校进行了第二期合作,持续到1994年,并追加200万加元的资助。根据教育部的安排,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作为配合学校,共享加方提供的经费和资源。多伦多大学的项目联系人改为戈登教授,他非常关心中国管理教育的发展,想了很多办法让合作经费尽可能更好地为我们培养人才。我校提出的一些建设性建议,他尽量听取。因此第二期合作比第一期合作取得了更大的成果。在第二期合作中,双方联合举办了5期硕士研究生班,培养了122名研究生。加方派出11名英语教师到我校讲授英语课程,每人授课1个学期;派出20名专业课教师讲授相应的专业课,也就是说研究生班学生的专业课主要由加拿大教授讲授,学生都是直接听英文授课。此外,加拿大教授还给我们开办的短训班讲授了设备维修、高级财务与会计等课程,使一些企业干部学员受益匪浅。


    在第二期中,除了继续资助第一期尚未完成学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外,还派了部分青年教师赴加拿大攻读硕博士学位。但更多的还是派讲师以上的教师去进修专业课,这样时间短,效果大,费用也少些,能让更多的教师得到资助。我校和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共派出了14名进修访问学者和21名教授、副教授到加拿大进修学习、调研访问。同时我们还和多伦多大学开展了科研合作,对方派出了4名教授与我们合作,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乡镇企业发展问题。我们派出了5名教授与多伦多大学教授合作,研究计算机在管理中应用等若干问题。与此同时,加方向我校提供了包括VAX3400计算机1台、佳能复印机1台、微机8台、打印机1台等价值21万多加元的设备及一套48座松下WE-7600N系列的语音实验室设备,为经济管理学院师生加强现代化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培养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一时期的合作质量更高,受益面更广,效果更好。原定的合作时间计划是到1991年结束,实际到1994年上半年才结束。


新时期新发展


    1983年,经济管理工程系与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合并,扩建为经济和管理工程系。1985年,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经济和管理工程系扩建为经济管理学院,张培刚教授任名誉院长,林少宫教授任院长,我任副院长。下设管理工程系、经济系、社会学系、经济研究所和数量经济研究所。1988年,我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珠芳任常务副院长,陈荣秋任副院长,钱衡弼任党总支书记。新一届学院领导班子将学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工商企业及海内外知名大学的联系。由于办学经验的积累和师资队伍的壮大,1990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建立了“管理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点,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这在学院的学科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94年,经济管理学院拆分为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和社会学系。同年,我卸任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只承担一部分授课任务,并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论文。1997年,工商管理学院更名为管理学院,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蔡希贤口述,吴瑞芳访谈整理。蔡希贤,曾任校机械厂副厂长,科研生产处工厂管理科科长,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

上一页 [1] [2]

Copyright ©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