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工程”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的国家工程。因此吸引了高等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
武大和我校是当时国家教委和湖北省共建的两所“211工程”学校。湖北省政府无论从“面子”还是从“里子”来讲都非常重视这两所大学的申报工作。当时主管文教的韩南鹏副省长还亲自带两校校长赴京直面国家教委领导。一方面表示对两校支持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争取让主持“211工程”的国家教委对两校多投入。
万事开头难,1991年国家教委倡导、规划和编写“211工程”的专项报告上报到国务院。到1993年国务院才正式批发该报告,“211工程”进入正式运作阶段。随即全国重点高校迅速组织申报工作。
我校在1993年初,研究生院的叶鲁卿、杨焕祥等已开始组织撰写申报材料。我从北京学习归来,李德焕书记分配我重点抓一抓“211工程”的申报工作。从1993年夏天到1995年9月,申报材料大概十易其稿——从八 九万字的篇幅最后凝练成2万多字的“211工程”整体规划报告。在正式预审前,国家教委的陈小娅和陈维嘉还亲自到学校来审查定稿。该报告文字严谨,综合反映学校的优势特色明显,宛如花团锦簇一般。规划内容既先进又实事求是,整改措施切实可行。
“211工程”规划最重要的是学科建设规划。当时,钟伟芳和朱耀庭两位校领导硬是集中了9天的时间,听取多学院的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这就是后来定案的6大学科群和20个重点学科作为“211工程”建设的主体,并构成我校的学科规划立案报告。
预审是神圣的,谁也不敢马虎。除了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整体规划报告以外,还动员全校进行多方面的组织准备工作。
首先是那些重点学科都在全力以赴地组织力量,迎接预审评估。影视片的准备主要是宣传部的张骏等负责的。当时我们自己条件有限,就写好脚本请湖北电视台的专业人员拍摄。还有些内容是靠图像所作的动漫来展示。我以为做这个片子最不容易的是要自然而又实事求是地反映我校历史上一些重要领导人和学科带头人的历史地位和功绩。当时做这个一个多小时的片子,花了半年以上的时间,真的很不容易。
还有就是杨叔子校长的报告“团结、奋斗、跨世纪、创一流”要和片子匹配。而且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不能看稿子。在正式预审前的两周多时间里,杨叔子硬是在全体校领导班子的参与下演练了三遍才臻于熟练自然。
西交大的预审在我校之前,杨叔子是专家组的组长,他特地把我带去旁观他们的全部组织工作。后来杨叔子去天大评审又将我带去旁观,以便借鉴他们的经验。
当时朱玉泉任副校长,管后勤。他在预审前全面整修了通往南二门的主干道,主持疏理了校园环境,在预审期间的后勤接待工作也做得尽善尽美。
1995年11月18日,我校“211工程”部门预审正式开始。专家团是高规格的,由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担任组长。专家组还有浙大、天大、同济大学等重点大学的校长共9人。国家教委、省政府和省教委的有关负责同志亦光临。他们对我们的申报作了比较好的评价。我校预审后不久,我去沈阳开会碰见清华的一位副校长,他说:“我们王校长对你们这次预评审印象不错。”
“211工程”是分批次预审的。在1995年预审的大概只有建研究生院的重点大学33所。我在1996年还先后被邀请到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武汉工业大学等校介绍我校申报“211工程”的经验。这几所大学后来也是我省的“211工程”大学。
“211工程”最后是由国家计委和财政部投资,因此我还被召到北京向他们组织的专班汇报和答辩。大概就是那一次才最后敲定对我校“211工程”第一期的投资额度。
“211工程”资金实际上是在1997年以后才逐步到位的。各校都是先期自筹相当数量的资金投入项目。这是“211工程”的第一台阶,它的高低对后续的2期3期工程的投资不无影响。
(梅世炎,原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