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爱,情不自禁——记华中科技大学侨联常务副主席朱月珍教授

发布时间:10-05-19 09:34:00 作 者: 浏览次数:

2009-09-24 18:36 来源: 火凤网

翻开尘封已久的相册,回忆就像一根丝线,顺着岁月的轨迹一路延伸。

自1960年从印尼归国,七年后成为新中国新一代双学位的大学毕业生;1980年代主编《英语水平考试指南》,总发行量达120万册,成为当时的全国畅销书;上世纪90年代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后的四年间成为华中科技大学著名的英语教授,在武汉被博士生们誉为"武汉考博专家第一人"。作为一名"扎根归侨",朱月珍教授说,这根丝线的源头是一种悠远而细腻的爱,那种爱,情不自禁。"我们这一代人是扎根归侨,在祖国大地上扎下根来。因为祖国培养了我们,当时是祖国把我们这些华侨迎接回来,我们生活没有依靠,是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帮助我完成了学业,祖国养育了我,我就应该用学到的知识回报祖国,这种感情是很朴素的。"

年少时在异国他乡历经的艰险与磨难,童年中在苏门达腊体会的清贫与快乐,至今历历在目,如今年过花甲的朱月珍教授还时常顺着记忆的丝线回到尘封的黑白时空里,因为一切的转折还是得从童年说起。

朱月珍出生于1944年,那时的印尼还在日军侵略的铁蹄下。小月珍的出生没有给家人带来喜悦,也没有人为她庆贺,后来母亲告诉她,当时父亲已患重病。由于战时缺医少药,在小月珍才8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就撒手人寰,那是个多么艰难的日子啊!当朱月珍迎来人生的第16个春节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再次发生了,1960年春节,操劳半辈子的母亲一句话也没有给朱月珍兄妹留下,就静静地离开了人间。年少的朱月珍,没有了父母,只有和兄弟姐妹一起在悲伤中收起眼泪,自强自立。

上世纪50年代末,印尼接二连三地发生排华事件。1960年,印尼华侨掀起了回国浪潮,当时爱国华侨们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愿在别人的篱笆下过活"。与此同时,年轻的共和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派出海轮去迎接苦难中的侨胞,年仅16岁的朱月珍就是其中一名。从接到回国通知到启程,仅仅只有一周的时间,一切来得是这么得急匆匆,朱月珍既兴奋又依依不舍,激动之余心底里未免萌生矛盾,而与姐姐分别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姐姐送我到码头,一条彩带连接着我们。姐姐在岸上攥着彩带的一头,而船上的我攥着另一头,那时候的心情真叫五味杂陈。当轮船缓缓驶出港口的时候,我和姐姐都不撒手,彩带越绷越紧、越绷越紧。嘭,彩带断了——就在那一刻,我告别了我的出生地,告别了所有的亲人和朋友。"

特别的日子,回忆起来总是那么清晰而激动,朱月珍说:"当时印尼人看到我们国家的接侨船过来的时候就说,我们是回国吃红薯,因为当时国家正是困难时期。而我们是海外的孤儿终于有了娘,海外赤子回家的心情格外激动。特别是轮船快到湛江的时候,我就知道真的回到祖国啦!就像没有父母的孩子回到家,因为我是一名孤儿,感受就更加亲切啦!"

进入国门的那一刻让朱月珍永世难忘。回到广州,迎接朱月珍的是一片崭新而自由的天地,是热烈而淳朴的祖国人民,这才真正是祖国啊!在完成了两年的高中学业后,朱月珍来到武汉,在华中工学院攻读大学本科,1967年7月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从此,她投身于挚爱的英语教学工作。而那段艰苦而愉快的求学岁月,朱月珍更加切身感受到了祖国母亲的温暖。"我还记得回国的第一年,学校过年发给了我三块钱的压岁钱。后来在华中工学院无线电系,我是唯一的一名华侨,学校特别照顾我,其他的同学吃蚕豆饭,给我吃白馒头,我总是把馒让头给那些有胃病的同学。国家对我们照顾得一直都很好,我非常感激。"

岁月如梭,1992年2月,朱月珍到美国新泽西州迪更森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年多的学习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命运再一次把选择放到了朱月珍的面前,是回国还是留下?面对美国朋友的多次询问,朱月珍坚定地说:我要回国。"当时美国人就说,你们为什么要回去?我说,在这里我无所作为,但我的祖国需要我,中国的许多年轻人需要我去教他们学英语。我的学生也问我:朱老师,你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说,祖国才是我们的家啊!我愿意把我所学的知识教给更多的人。出去了,你才会感到祖国的深情。"

如果说在海外的那些日子显得黯然失色,那么,朱月珍回国之后真正开始报效祖国的时候,生命才真正红火起来。在共和国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她从一名海外归来的孤女成长为一名卓有成就的英语教授,在英语教学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的42个年头里,她把丰富的知识和无私的爱传授给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一位博士研究生在写给朱月珍的信中说,武汉高校里的绿化树基本上都是梧桐树,高大的梧桐枝繁叶茂,朱老师就如同这些梧桐树一样永远用自己的心血去悉心地呵护着我们。怀着对祖国和事业特殊的情感,朱月珍说:"没有祖国的召唤,就没有我的今天。用心教书、用爱育人,我无怨无悔。因为从小在国外长大,对祖国有着深深地眷恋,‘子不嫌母丑'啊!面对贫穷的祖国,我们应该为她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有着这样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在支撑着我们。"

朱月珍教授长期从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并指导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研究工作。早在1980年,她就开始研究中国学生如何学好英语,并且出版了《英语水平考试指南》,这是一本从1981年第一版的6000册,到1986年最后总发行120万册的全国畅销书,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知识饥渴的时代,特别是学习方式极度单调的时代,《英语水平考试指南》为许多中国读者指点了一条确实可行的学习之路。

1991年,当朱月珍从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学成回国不久,又开始了当时较为前沿的语言教学研究--学习策略与培训的研究,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对于在外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生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其研究成果被誉为国家级课题在华科大外语系零的突破,并在实际教学与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的朱月珍教授自豪地说:我是一名好老师。

一谈起挚爱的英语教育,朱月珍教授总是滔滔不绝:"英语学习比较困难的是记单词,所以我想了不少办法,而且这些办法是书本上无法找到的,比如euthanasia安乐死这个单词很难记,我就把它分成三个部分,eu是欧洲,asia是亚洲,中间用than比较连起来,意思就是欧洲与亚洲比较,差距那么大,真实气死人啦,干脆安乐死吧!学生一下子全记住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我的课呢?我想我是把我的心放到了教学中去了,把她当作一项事业去追求,我觉得把知识教给学生,能够让学生学好,这就是我的成就,是我最大的愿望。4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总结一条,回望过去,倍感欣慰,有句话说,被学生记住的老师是好老师,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这些学生都记得住我,我就是一名好老师。"

一位老归侨这样说过,他们这些一度漂泊海外的游子,回国就是回家。在他们的人生印记中,还有许多人和事都不经意地长驻心间,轻轻柔柔地滋养着游子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不曾忘却,这其中,有过去也有现在,有亲人还有朋友。

2007年7月,在回归祖国47年后,朱月珍首次回印尼探亲,原来的花季少女如今已经是一名在英语教学领域颇有造诣的知名专家。终于回到了出生地,眼前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而那"一轮明月当空照,满江河水清又清"的情景却始终萦绕在满头华发的老归侨的脑海。四十七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此时此刻的心中,惟有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恋如一丝醇厚的熏香,久久不能散去,那种爱,无法言语却情不自禁。

摘自《楚天新闻广播——大型专题“归侨之歌”》

上一条:从高校教师到乡镇科技干部
下一条:春风化雨,大德无声——杨叔子院士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