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返家乡”社会实践作品展 | 春节浓浓的年味儿

发布时间:2022-03-02 作者: 浏览次数:

为引领新闻学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学思践悟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庆祝共青团建团100周年和华中大70周年校庆,2022年寒假,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以新时代新征程,新青年兴家乡为主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开展行走的思政课”——2022年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春节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文化符号。经过数千年的沉淀,春节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活动类型最为丰富,规模最为宏大的文化节日,承载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基因。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2022春节期间,新闻学院旦增曲珍等七位同学围绕家乡的年味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跟随他们的图片与文字,沿着祖国大陆自西向东,一同领略各地文化习俗与独特年味儿

 

目光投向祖国的西南边陲,来自西藏的新闻2101班旦增曲珍同学介绍了藏族人民过年的习俗:

 

西藏人民过新年主要是过藏历新年。而藏历新年分为三种,一为贡布的藏历十月新年,二为后藏(主要指日喀则)十二月新年,三为藏历一月新年。而我们的这次新年是后藏十二月新年,俗称索南罗萨。我的家乡在日喀则仁布县,所以我们会随后藏过新年。恰巧今年的后藏新年与春节仅隔一天。

 

藏历二十九号

藏历新年的准备要从藏历十一月二十九号开始,也称过古突

 

做卡塞

卡塞是一种油炸面食,是藏族人家款待客人的点心,也是藏历新年必备的年货之一。每年,随着藏历新年的临近,藏民要做很多卡塞,用途也不一。

 

起宇

起宇是从藏语音译过来的。在藏语中,是指孩子,是指炒青稞的意思。孩子们在这天下午穿新衣,带卡塞跟宇等零食聚集在一起过这个属于孩子们的节日。

 

避邪驱邪

避邪驱邪在新年之前是很重要的,关乎着新的一年运气平安等。家里的长辈们会用糌粑制作跟家人数量相等的小面团,俗称绿,然后会拿着小面团念避邪经,从身上的衣服拿一点毛弄在小面团上,意味着坏运气转移到了小面团上。晚上会把小面团放在坏的器具上,然后有家里的女性去扔并祈福。而家里的年长的男性会用制作好的火把驱邪。拿着火把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进,嘴里喊着出来,意味着用火驱鬼。然后拿着火把去扔。

 

吃古突

古突中的,在藏语中意即(表示二十九),突巴(面疙瘩汤或糌粑粥)。民俗专家称,藏历腊月二十九吃古突最早起源于民间驱鬼辟邪的习俗,仪式比较隆重,并在这一习俗流传过程中又逐渐增加了许多趣味的内容。

 

南康

南康是藏历每月的三十号,在藏语里是指南康那天继续准备古突那天没准备好的。

 

抢金水

 在藏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谁起得最早,舀到了第一桶水,人喝了便可以健康长寿。因此,藏历初一有抢金水的习俗。

 

墙固

墙固由青稞酒跟糌粑制作,在藏语里是青稞酒的意思,是指烧开的意思。初一那天早上家里主人会早早地起床,做墙固,端给家人。

 

次突

     “次突是一种面疙瘩,但跟平时不同的是我们会在面疙瘩里塞不同的东西,代表不同的意思。如羊毛代表心地善良,盐代表懒,羊粪代表心思不坚定,纸代表偷,辣椒代表嘴毒等。

 

供切玛

在藏历新年的时候,藏族家家户户供切玛。切玛的一边放着青稞,一边放着糌粑跟酥油。切玛是藏族象征吉祥的物品,供切玛也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民族风俗习惯。切玛装在特制的中。是用木板制作的一种长方形的空盒子,中间用板隔开。在板上刻有月亮和星星

 

初四

初四那天我们要去祭拜土地神,护法神等。家里人先要在自家房顶插风马旗献青稞酒跟卡塞等,然后要祈祷。还有人要去山上祭拜,插风马旗,点桑烟 ,献青稞酒,挂经幡,然后祈祷人和牲畜平平安安,祈祷风调雨顺等。

 

街上的年货

 

 

继续向东,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新闻2102班的马如婷同学,用图片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社火闹新春,民俗年味浓的民俗景象:

 

年味十足社火表演,有耍狮舞龙敲锣鼓扭秧歌等等

 

领略了少数民族习俗的风采,我们继续前进,跨越经纬线,来到首都北京。新闻2104班的陈四维同学向我们介绍了舌尖上的北京又有怎样的年味儿。

 

去延庆的爷爷家过年似乎已经成了我们家每年的传统。每年的年夜饭几乎都有爷爷自制的酸菜铜锅,也是地道的北京菜。铜锅里一般要放上酸菜、木耳、白菜、白肉和丸子。所有食材准备好以后,爷爷会放一个搪瓷盘在桌子中间,里面放上水,再把铜锅摆进去,中间放上木炭。水是为了接木炭灰,防止温度太高用的。食材的摆放也很有讲究,要把粉丝放在最下面,然后是乱七八糟的像木耳酸菜山药一类的东西,最后在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白肉,再放韭菜花,豆腐乳调节咸淡味儿,盖上盖子咕嘟一会儿就可以吃了。除了酸菜铜锅,必备的还有著名的柴沟铺熏肉,我爸的拿手菜炖豆腐和永宁火勺。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新闻2101班的张伊婷同学在祖国东部的温州为我们带来了温州分岁酒。《风土志》中说: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

 

温州分四区,而不同区的温州人有不同的分岁酒形式。在龙湾区,大家并不在除夕夜酒,而一般在春节前的十天内,由主人摆好酒席,以招待亲人。

 

分岁酒桌上的主食,年糕当居头名。除此之外,龙虾,大黄鱼等海鲜更成为了温州人酒席上的常驻菜。在酒席的最后,还会以甜汤或糕点作为酒席的结尾。

 

在我看来,酒桌上的酒杯碰撞,共话团圆,才是分岁酒真正的寓意。

 

 

 

各地不同的春节习俗恰如一个个坐标点,将这些点连成线,构成一幅幅拥有不同年味儿的春节画卷。从年内腊月二十三日送神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近一个月的时间中,节日活动接连不断:敬祖祭祀、贴春联年画、放烟花爆竹、吃团圆饭、字夜、贺岁拜年………无不洋溢着庆祝新年的欢乐,表达着人们迎禧接福、驱邪纳吉、祥和团圆、兴盛发达等愿望的诉求和价值观念,体现了人们的情感、精神、道德和理想。

 

一口老灶台传承几代人,也是新闻2101班束焱同学对春节年味儿深刻记忆:年夜饭是简单的,却绝对不是简陋的;灶台是老旧的,却永远是生气淋漓的。这些朴实的画面一年年地重现,在平淡无奇的岁月里划出一个个浓墨重彩的节点,让我的记忆能够始终保持着一份独一无二、世间仅有的年味儿。其实对于每一个人,年味儿都只是一些温暖的人事物,每每陪伴着我们一起辞旧迎新,温柔岁月。我很庆幸,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年味儿逐渐流失、成为稀有物的年代,因为老灶台的存在,享受着一份这样浓郁的年味儿。或许总有一天,这样的寄托物都会渐渐离我们而去,但年味儿却永远不会。它是一种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它是一种浪漫而隽永的记忆,只要人们在这个夜晚能够洗净尘埃欢聚一堂,它便已经在那里了。

 

图为老灶台

 

图为灶膛

 

秦川一声吼,石破惊天朗,一口秦腔唱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千家万户过大年的同时,新闻2102班缑莉雯同学用图文介绍着关中地区独特的年味儿:

 

小镇独有年味

 

对于小镇而言,庆祝新年少了很多夸张的装扮,热闹的活动,但街旁路边高高挂起的耀眼的红灯笼却都有力地告诉来往的人们新年来啦,大红的色彩是千百年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哪怕过去的一年并不顺心,看到这喜庆的大红灯笼也会感到心里暖暖的,对未来的一年燃起新的希望。

 

 

   秦腔戏里说尽人间喜怒哀乐,戏台上铿锵有力的秦腔是陕西小镇人的最爱。由于疫情影响,原本新年专属的热热闹闹的社火被迫落下帷幕,但秦腔戏班子却依旧红红火火。露天的舞台,零下的温度,都无法浇灭表演者和观看者的热情。我想这就是专属于陕西的过年仪式感吧!即使很多人都不满的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但在我的家乡,人们还是认真地对待新年的每一天,超市里拥挤喧闹的采办年货的人群,街头巷尾跑来跑去堆雪人的小孩子,黑夜里腾空而起,绚烂无比的烟花以及家家户户走亲戚时发自内心的吉祥话都像戏台子上的秦腔一样经久不衰,永不落幕,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忠诚和重视。

 

   如果秦腔和老灶台代表着老一代,那么来自新闻2104班拉巴顿珠镜头下的年味儿则更能体现青年一代是怎样过年的:

 

我的家乡在四川南充,但今年在成都度过了新年同时还有机会见证到了重庆的年味。

 

置办年货

 

贴对联、挂灯笼

 

吃团年饭、看春晚

 

放烟花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更是我们一代代人爱、温暖、温情的记忆。春节因其文化价值而具有无限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应思考如何让春节历久弥新。以上作品生动形象的展示了分散全国各地的我们如何欢庆春节,也希望每一位读者能领略到不同文化之美。敬请期待即将推出的其他社会实践优秀作品。

 

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东六楼

联系电话:027-87543520 87544547

邮编:430074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