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媒介技术革命,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全球媒介生态,给未来的传媒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也对新闻传播教育事 业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10月31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建院80周年之际隆重召开。80余位来自中国两岸三地以及其他各 国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究机构负责人以及20余位学者,共商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大计。本次论坛是近几年来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界规模最大的一次 国际性学术会议。
寻找新语境、新挑战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应对之策
论坛从媒介化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新特点、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新挑战、媒介化时代对新闻传播专业师资的新要求、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的创 新、新闻传播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等多个角度切入,探讨新闻传播教育的新理念,建构新闻人力资源新需求下的新目标,寻找在新语境、新挑战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应对 之策。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宋超作了《深刻认识融合之道,扎实推进教学创新》的主题发言。他认为,面对技术融合、内容融合和终端融合的业界生态,新闻传播教育应 该以“融合”应对“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要积极推动本土与世界的融合,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全球传播新格局。在各具特色的基础上,新闻传播教育机构之间应加 强交流、对话、学习、合作,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本土特色,又具世界眼光的人才来。现代社会是一个既高度融合又高度分解的社会,媒体走上分众化、精细化的发 展道路,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教育一方面要坚持并进一步巩固通识教育,奠定学生深厚的文化根基,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和知识 化,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人才的融合,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迪恩·米尔斯认为,对于新闻学和新闻传播教育来说,目前传统媒体遭遇的困境对于新闻业教育来说也意味着改革的契机,学界应该抓 牢机会,开发出更加创新性的课程,施行更优化的培养方案,在输送优秀毕业生的同时也致力于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他认为新闻传播教育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富有实 践经验的优秀教材,同时让虚拟网络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新闻业进行联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技术、商业、消费、广告模式;要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自主决策的能 力,以便他们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要加强学院和媒体公司、技术公司、个体企业家、研发机构的通力合作。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认为,当下内地的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呈现“千校一面”、“千院一面”的状况,传播机构的流程再造对学生就业多样化是一个很大的挑 战。如何走出困局?他认为,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不失为一条可行之径,而设计目标和人才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如何再提高是首先要解决的。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介系主任查理·H·贝克特指出,当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的新闻时代”,尽管文化、经济的模式各不相同,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新闻媒 体却都转型到新型新闻业。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内容、商业模式以及公众领域新闻从业状态的改变,记者的角色也从信息把关人变成社会进步车轮的推动者。
新闻传播教育如何适应媒介生态剧烈嬗变
在一个遭遇诸多挑战、媒介生态剧烈嬗变的时代,什么技能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立足之本?如何突显新闻传播教育的科班优势?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钟蔚文 对未来的新闻学子提出了“八个力”的期待。第一是趋势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必须与时俱变;第二是创造力,新媒体的诞生,新问题层出不穷,要学会创造而 非抄袭;第三是根本力,必须具备资讯搜集、分析、诠释、呈现的能力;第四是设计力,找到最有效的方式重新创造、即兴创作;第五是整合力,要善于整合不同媒 体,不同行业;第六是故事力,要把一些看似平凡的事物,用新颖、讲故事的方式说出来,让人感动;第七是行动力,必须把想法变成真正可行的方案;第八是团队 力,如今不同媒体的人从生产到行销、经营都必须在一起工作,团队合作的能力越来越重要。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认为,随着新技术在媒介领域的扩散和广为应用,媒介融合已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他认为学科间 的藩篱应当拆除,在核心课程各有特色的同时,保持学科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状态,有助于学科间的融合和共同发展。来自美国富尔顿加州州立大学的杰弗里·布罗 迪有感于煽情主义的流毒危害到新闻专业主义的生存发展,推荐了作为大学入学申请必需的媒介素养课程。富尔顿加州州立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里克·普伦进一步提供 了具体的课程计划,他认为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的壁垒已经轰然倒塌,新闻传播教育应当更广泛地培养记者,更多更优秀的博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 长张昆认为,现有技术装备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专业师资知识结构与现实需要存在落差,老化的课程体系难以应对融合新闻的挑战,并提出了“组织再造、重 新定位、观念革新、队伍涅槃、课程重构”等一系列改革方法。
在对当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利弊得失进行探讨的过程中,与会者普遍认为,秉承新闻学传统是每个新闻院校应当贴上并引以为自豪的标签。宋超认为,创新不应该是简 单的否定、推倒重来,而应该是尊重历史、积极扬弃的创新;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实践,历史的和实践的营养合流,创新才有可能实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 长李彬认为,新媒体时代要求改进新闻教育,但优秀的教育传统应该保持不变,比如新闻人的责任意识,新闻人的基本素养、叙事能力、报道功夫等。浙江大学传媒 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吴飞认为,迷失了方向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应该从社会传统的土壤中建立起变革的基础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倪宁认为,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这些共识在新传播技术的影响下还是应该继续弘扬 的。对于学生来说,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更新知识的愿望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或缺的基本素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认为,如果一个职业没有一个公 认的职业理念,没有一个共同的职业标准,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真正的职业,或者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没有应有的职业尊严,所以,现在新闻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任 务,是要在新媒体时代,重新把新闻工作的职业价值观、意义和功能找出来。(记者 曹继军 特约通讯员 林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