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修学储能,踔厉奋发——访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院友王喜宗

来源: 时间:2022-11-26 点击量:

撰稿:李文静、刘孟迪


【人物简介】



       王喜宗,年龄38岁,2009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师从蔡孝恒教授。现任中国能建葛洲坝集  团党校校长助理(曾任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公司机关工委主任、党群工作部主任)。曾获湖北省委党校十九届六中全会征文二等奖、中国电力协会管理创新论文一等奖、湖北省职教学会论文二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

       从杏坛师者到基层管理者再到企业党建管理专家,岗位在变,但初心永不改变。十多年来,他一直牢记华科大“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修学储能,踔厉奋发,在披荆斩棘中,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在平凡岗位创造了价值。平凡的岗位,精彩的人生,让我们一起走近他——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院友王喜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实现专业的跨越,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一种喜爱啊,从心里去爱它,去接受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把这个专业学好,有所建树啊……”王喜宗本科学的是经济学专业,当初考研报考了华科大金融学专业,最后却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他说他一开始也是不情不愿,但是后来通过与老师同学们交流,再加上自己看了不少的书,他发现自己喜欢上这个专业了。于是,他学一门,爱一门,钻一门,将热爱延续至今,这份热爱便是他孜孜不倦的源动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认为,学习力十分重要,它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力,是团队的战斗力。他说:“你钻得越深,看得越多,学得越多,你就知道自己太渺小了,所以要把学习当成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要不断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要自觉地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升我们学习的高度,打开学习的宽度,拓展学习的深度,增加学习的厚度。”他勉励我们站在终点看过程,以未来工作的视角,来回看我们在校园的时光,激励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学习生活,更加努力地完成学业,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学问,要经过三重境界”


       在追忆学业方面具有里程碑的事件时,他动情地讲述了自己第一次发表论文的故事,说自己喜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他刚入学不久,在蔡孝恒老师的指导下,前前后后耗费了三个月时间,每一天都是“白加黑”,不是在图书馆查资料,就是在黑夜中修改材料,文章前前后后修改了几十次,最终该文章成功发表在了核心期刊《求实》杂志上。“第一个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后,大家都觉得,尽管我们是学生,尽管我们刚入学,我们其实也可以涉足研究的殿堂。”

       他引用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的“做学问要经过的三重境界”,勉励吾辈在做学问中不断提升境界。他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是第一重境界,说的实际上就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重境界,就是要守得住,要能够坚持下去,要有定力,遇到困难也千万不能放弃,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和非常迷茫的,但是只要坚持下来,总有所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重境界,也就是悟道。



“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除了学有所成,最为他津津乐道的校园故事当数他的兼职经历了,他说这段兼职经历对他现在的工作和人生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读研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做了大量兼职,不仅在院办进行勤工俭学,还在院学生会担任一定职务,另外还在校外做兼职。这些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意义很重大,兼职经历让他早一步明白了人情世故,明白了生活的法则,也让他上班之后,能够早一步实现从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身份的转变,缩短了身份转变的阵痛期。“每个人在身份转变的时候都会面临阵痛,那么就看谁适应能力更强,能够更好更早地去适应这个法则。”换了一种身份,换了一种环境,游戏规则肯定会改变,我们必须去适应它,而千万不能想要去挑战它。

       步入职场后的他,最初来到葛洲坝集团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任思政课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伴随着2016年国企党建工作会议的召开,国企开始重视党建和思政工作,他也迎来了第一个“鲤鱼跃龙门”的契机——调入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公司负责机关的绩效管理和党建工作,这一来便是三年。他说那三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干成了自己都想不到的一些事:比如,牵头负责了企业文化展厅和形象宣传片制作,牵头起草公司战略规划。他用“痛并快乐着”形容当时的自己,经历这些事也让他深入了解企业,用他的话说,就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边干边学,行动学习”。再后来,他经历了集团总部的锻炼,最终决定回到党校熔炉,继续淬炼。若没有在基层的实践和沉淀,他定不会有今日这番自信和从容。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谈到如何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他用“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作为回答。他说,一个人要有所建树,要有所创造,一定会有所取舍,有所选择。他举例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在事业上追求更多进步,在家庭方面肯定是有一些亏欠的,这是没办法完全平衡的。他认为在学校工作,能相对较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但是事业发展可能也相对来说平稳一些,可能挑战就小一些。在择业方面,到底选择从事研究工作还是管理工作,主要看个人的性格偏好,这没有标准答案,要靠自己去选择。

       万丈高楼平地起。他结合校友马新政的例子,鼓励后辈毕业后首选扎根基层,唯有到基层掌握一线的真实的生产生活,方能在日后工作中行稳致远。他在三峡建设工作期间,校友马新政获得了新入职员工演讲比赛第一名,他们因此建立了联系,后来了解到,马新政被分到了条件最艰苦的乌东德施工局,在那里工作了大概一年,就被葛洲坝集团总部借调,现在被中国能建调到北京了,实现了好几步的跨越。“大家如果想让自己的根基更牢固更扎实,一定要去基层锻炼,去基层沉淀。”他用身边人的事迹如是鼓励学弟学妹。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学海无涯,勤则可达。短短的两年求学时光里,他没有选择躺平,而是选择了将青春奉献给热爱的专业,勇做吃螃蟹第一人;十几年的职场磨砺里,他没有选择安逸守成,而是选择了追求卓越,为加强国企党建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物寄语】


       饮水思源,作为华科大校友,我们深切感谢母校的栽培,也密切关注母校的发展。祝愿母校:积历史之厚蕴,再展宏图!再谱新章!

       历经52年的发展,葛洲坝集团从宜昌走向了世界,成长成为千亿规模的跨国经营企业集团。喻见未来,使命召唤。当前,葛洲坝集团正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阔步前行,昂首奋进。希望华科大学子能够关注葛洲坝、了解葛洲坝、加入葛洲坝,点亮世界水电名都,铸造国之大器,实现人生的梦想!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东七楼(二层) 

学院电话:027-87556742(院办)       027-87544455(研究生教务)

                 027-87557893(人事)       027-87557739(本科生教务)

学院邮箱:mkszyxy@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