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个梦,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一个人的一生从历史来看始终面对着对人生的挑战”、文革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天时,就看你怎样来看待它。”……
5
月
21
日上午
,73岁的著名学者
阎崇年
老师登上了人文讲座的讲坛,以历史的经验和我校同学们探讨人的梦想实现的问题。
“文革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天时”
“清朝人物传记者至少有50万以上,能够被历史记载下来的人必然有他过人之处,这么多,大概10多万人也可以说大部分是没有实现自己价值的。为什么?”阎崇年列出的这一数据让在场同学惊讶不已,接着他从历史的经验解释这个问题,“我有一个看法,是因为人和天不合,经常不合,因此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合天”。
阎崇年纠正了在场同学对于天的看法:“这个天,不是自然的天,不是天道,不是天命”“董仲舒就提出过‘天人之际,和二而一’,屈原也曾创《天问》来探索天人关系。人都活在苍天之下,古往今来,我们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学会如何处理天和自己的关系,没有一个人例外。
阎崇年
老师就历史中不同人的成败做出了这样的思考,给我们以启迪。
所谓“时势造英雄”,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候在相同的天时下,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事。阎崇年这样表述他的观点。“天时是变化的。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阎崇年接着举出明祖朱元璋和清祖努尔哈赤的例子,他说这些人都赶上了一个大天时,因此他们可以有足够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在他看来,“文革对于每个人都是天时,关键的是有的人抓住了他”在文革期间,阎崇年用这十年时间潜心读书,著出《努尔哈赤传》,同时骑自行车沿着京杭大运河从北京骑到杭州,提到这些经历,阎崇年开玩笑似的说:“十年文革给了我这些经历,给了我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笑声和掌声不绝。
“地合、人合,缺一不可”
除了天合,历史上有很多人善于处理人与地的关系,不管是巧合还是不巧合。他依旧拿出努尔哈赤的例子作为佐证。
“努尔哈赤当年出兵离明朝首都北京不远不近,假如他出兵在黑龙江漠河,能成为皇帝吗?或者生在通州,离天安门四十华里的地方,怎么会获得成功呢?”阎崇年说,努尔哈赤的“地合”尤为明显。同时,他还引用了被赞“中兴以前 ,一人而已”的清末名将曾国藩的例子。
“因而我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不要离开‘地’,不仅如此我们也要善于借助于地利。”天合,地合有了,在这里,
阎崇年
老师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合”,即“人合”。“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经常不和,因为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存在着差异。我们要慢慢来做到人合。”
“神用大则竭,努力学会‘己合’”
“‘天时地利人和’别人都有说过,可是己合却可以成为称为是我的专利”阎崇年笑着说,他的风趣带动了现场同学。只有善于处理己和人的关系,才能做到真正的四合。
他指出人常常陷于自己心态不稳定或者表现令自己不满意的困境之中,对于我们遇到的类似的种种问题,
阎崇年
老师根据自己研究多年研究历史的心得提出了“己合”,就是与自己合。如何做到“己合”呢?阎崇年分析了我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心理的平衡是首要强调的,心要静的下来,有多好的心态,就做多大的事,而心理因素无非就是两个坎——顺和逆,我们要过得去这个坎,顺境当然好,但是不要忘记‘歉’和‘敬’逆境中要学会韧和愤。其次就是生理的平衡,“这个很通俗,但是不是人人都会做到:会吃饭,会睡觉,会动静,会静心”,最后就是伦理平衡:“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合’是一个过程,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我们要慢慢的不断地调节自我,也愿同学们都作到‘四合’,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讲座将结束时,阎崇年老师给在场同学提出了这样的期望。
(记者团 周晓荷 芦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