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7点,西五417教室里,掌声不绝,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周大鸣博士结合自己多年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与社会调查,从底层视角为我们解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原因、过程,以及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周教授以网络上出现的“研究生对失败者的鄙夷态度,甚至建议别人去死的现象”为引子,并以小见大,从人与人的关系延伸到地区乃至国家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和谐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讨论这个主题的原因。
何谓底层视角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周教授为我们解析了什么是底层社会及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他认为所谓底层社会,即在政治权利结构中处于弱势,社会分层中处于下层,身份地位上处于边缘,在经济上相对贫困状态的社会群体。和谐社会建设的要点在于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而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持和灵魂。他说:“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保障!”
解读政府在社会转型间的政策变化
周教授向我们深刻地分析了党中央和谐社会建设思路的提出,十七大报告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要点——底层社会等内容。
他认为:党中央和谐社会建设思路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关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建设,提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本身在不断完善之中。十七大报告是从底层社会视角来考虑的,表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权益,提高最低工资,提高初次分配的比重,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起点,最低医保,安全生产,维护社会安定。
从矛盾来反观和谐社会建设
他用了大量案例,包括城市中少数民族,农民工、失地农民、下岗工人、拾荒者等一系列社会群体等来分析底层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给我们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最终走向社会带来很大启发。
最后被问及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大学生应当做什么时,周教授不乏幽默地说:“当然,你们先要积累足够多的文化知识,才能对这些问题有较深的理解,这样,我们再来谈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