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毛海欧 朱紫雯)12月3日晚,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系列讲座举行。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晓波作题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新”的主题报告。讲座由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主持。
张晓波首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持久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市场导向改革和人口红利。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激发了经济主体积极性,开放使得企业能够参与世界竞争和利用全球经济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和有利的劳动力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保障。
然而,从2003年开始,中国开始经历刘易斯拐点,此后工资以10%的增长率增长,中国依靠劳动力投入带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不断提高,而“中国创新”则是这一新动力的核心所在。虽然一些媒体经常报道中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山寨产品较多,但同时中国经济实践中高科技企业发展蓬勃,微信等新科技产品创新十分活跃,这使得“中国创新”充满了生命力。
中国的创新能力究竟怎么样?张晓波从研发(R&D)投入占比、专利申请数、专利质量和产品质量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其一,从R&D投入看,中国R&D投入占GDP比重与OECD国家不相上下,在2004年达到OECD国家的均值,同时,控制发展阶段之后,中国的R&D投入和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其二,从专利申请数量看,2005年之后中国专利开始大幅度增长,且技术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最大,而且中国的专利批准率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存在专利放水的现象;其三,从专利质量看,中国在美国申请的专利显示出连续增长的趋势,且被引用率也是增长最快的;其四,从产品质量看,中国的产品质量增速也最快。
张晓波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创新能力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机制。他指出,企业规模与创新高度相关,出口企业的专利密集度相对更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在2003-2007年创新得更多,市场规模扩大与企业的创新有关,高税收会抑制创新等。张晓波教授还强调,国企贡献了更多的税收同时获得了更多的补贴,税收会降低企业激励,补贴会降低企业的效率,具体到创新能力方面,R&D补贴会抑制国有企业的创新行为,国企的专利占比在逐年减少。因而,市场竞争和较大市场规模是中国创新能力提升的驱动力所在,降低对国有企业的税率同时也减少对国有企业的补贴是促进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
张晓波,应用经济与管理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其担任国际SSCI期刊《China Economic Review》主编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中国经济。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等权威英文期刊和《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发展》《Oxford Companion to the Economics of China》、《Narratives of Chinese Economic Reforms: How Does China Cross the River?》、《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Trends, Explanat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Governing Rapid Growth in China: Equity and Institutions》等学术专著多部(含合著)。在国际知名经济学家网站(IDEAS)排在世界所有经济学家的前3%。曾获孙冶方经济学奖、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