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时代更迭,经典更替
发布时间:2017.11.08

来源:记者团 编辑:苑嘉轩 浏览次数:

记者团 见习摄影 杨琨 摄


新闻网讯(记者团 见习记者 殷宇婷)11月7日,华中大东九楼C103的讲台上,武汉大学的陈文新教授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深深一鞠躬。面带微笑,他从容坐正,将中国千年经典的更替缓缓道来。

                       

儒法之争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建制派的儒家与法家脱颖而出。两家同以士为代表人物,同以维护社会稳定、君主统治为准则,法家还曾为秦朝的崛起建立了丰功伟业。而到了汉武帝时期,缘何独尊儒术?


陈文新用对比的方式为同学们做了详尽的解释。儒家能比法家更好地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民本思想使君主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百姓,让底层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保证。任人唯贤与重个人德行的理念则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做了很大贡献。反观法家,极度的集权主义往往导致暴政而且法家排斥其他学派,剥夺了其余思想的生存空间。焚书坑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重法理轻德行很容易使人为成功不择手段,指鹿为马也理所当然。


《四书》替《五经》


即使儒家成了不动摇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在其内部也有着改革性的更替变化。自汉人阐述《五经》后,《五经》一直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受到广大学者的追捧,然而《四书》的出现却几乎彻底代替了《五经》。


历史的久远使同学们对此并无深刻理解,面对大家的不甚了了,陈文新随即打了个比方:“那时候的科举就像你们现在的高考。在考试内容里,《五经》本来是必修课现在却变成了选修内容。《四书》成了必修功课。”生动又形象的比喻使大家轻易地理解了当时更替力度之大。


之所以变更,究其原因是因为汉朝人阐释的《五经》已无法回答重要的社会问题:社会如何长治久安?人的内心平静如何保持?魏晋两百多年的纷乱,使人民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苛捐战伐之痛,在《五经》中人们无法得到慰藉,反而佛教的因果论与成佛的理念尚能宽慰百姓。两百年的社会动荡,使长治久安更无从谈起。直到宋朝,《四书》中的“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成圣的向往才从内心与外在,个人与社会的角度予以满意的回答。


儒家边缘化


自明清至今,儒家的传统文化正在被逐渐边缘化。“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更是风靡一时。虽然现在国学运动在国家的鼓励下兴起,可是儒家文化终不复千年前在大众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反而四大名著逐渐代替《四书》,成了人们心中中华文化的标志,甚至取代《四书》成为新一代的必读书目。


四大名著的共同点是肯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陈文新拿贾宝玉打趣道:“假如谁家里有这样一个贾宝玉,肯定睡都睡不着。”贾宝玉不能吃苦,还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冷子兴就评道:“这个贾宝玉以后一定是个淫魔色鬼!”而《红楼梦》中贾雨村的辩解则是把一个孩子的事放到中国历史下来讨论。贾宝玉是公侯富贵之家的情种,此中典型是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他们有一个代名词:昏君。昏君是朝代的罪人,但依旧在某些方面值得肯定。清朝诗人叹道:“做个翰林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他们是放错了位置的人才。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问题是社会能否为各有长处的人提供适合的发展空间?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解释使《四书》不能照顾每个人的个性,反而以礼杀人。


这一百年来,儒家因此被边缘化,但陈文新提出:“一百年对于长时段来说其实很短。所以在未来的几百年中,儒家如果能恰当地解释“存天理,灭人欲”,而且可以很好地解决四大名著提出的问题,那它可能会再一次成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在讲座的最后陈文新强调,如果一种文化想在大众心中占主导地位,那它就必须回应新时代的社会问题,必须能给现代人以心灵上的给养。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