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团 殷宇婷)3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第2222期人文讲座在东九楼C103教室如期进行。主讲人郑宗义从容地走上讲台,他稍带口音的开场白和轻快语调使得教室的氛围变得轻松,这场关于如何阅读儒家经典的讲座正式拉开帷幕。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经典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一般的常识和直觉中,我们会觉得经典就是恒久的,具有恒时性。”但从学理性方面来看,郑宗义提供了他的两个角度:文化发展的角度和经典本身的角度。
从文化发展来看,除了生理的能力外,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需要慢慢发展出一套较好的核心观念。这一套观念涵盖四个方面:对自我的了解,社群的观念,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和精神及宗教维度上的超越性力量的找寻,如天道和上帝。经典的产生就是为了用艺术形式记录和表现这些核心观念,“今天我们所说的儒家经典就是文字形式产生的经典。”
而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原先的核心观念似乎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环境,这时人们就会回溯经典,重新对它进行阐释,使其释放更多的思想资源助我们解决现下的困难。“而正是这样一个个时代的回溯,才让我们觉得经典是永恒的,但如果回溯经典时发现经典已经无法产生更多的智慧来解决当今的难题,那就表示经典已死。”郑宗义认为这正是知识论危机,如果一个传统中的经典,不论如何解释都已无法回应人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则其知识文化系统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危机,甚至使传统文化无法延续下去。“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我们仿佛也经历过一个知识论危机。当时在很多知识分子心中,中国传统文化已无法释放任何智慧来解释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面对的现实问题和民族苦难。”
从经典本身来看,它并不是一本书。在汉代,人们回溯儒家经典,让它释放一套思想来维持帝国的兴盛;在魏晋,人们再次回溯经典,让它能产生智慧来讨论明教礼教等问题;到了宋明理学则再次解决重建儒学、面对佛教的问题,因此经典还囊括漫长的注疏解释传统。
郑宗义指出,目前人们阅读经典的目的主要有四个:历史的清理工作、文化传统的自我了解工作、传统智慧的开拓工作与时代对经典的呼唤。“前两个是返本,后两个是开新,实际上是现代在呼唤传统,时代在呼唤经典。”
如何阅读经典
郑宗义提到经典本身包括三重脉络,分别是:历史的脉络、文本的脉络和当代的脉络。虽然经典中有今天所需要的智慧,但经典仍有其自身的历史脉络,如成书年代、编纂者、成书年代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有的和同时代的经典间的对话等。“就像你现在读《荀子》,你就会发现他读过《庄子》,而且他对《庄子》是有选择和批评的。这就是时代的脉络。”
清代著名的考证学家戴震提倡“训诂明而后义理明”,号召读者从文本脉络出发,先完成对字词句的考证,扩展至篇章,乃至明白整个文本蕴藏的义理,文本的脉络即开卷后从字词句到篇章再到整个文本的理解。但这种方法并不为郑宗义所认同,“虽然弄懂字词的意思和读准字音很重要,但它们却不是理性理解的决定性因素。”他认为理性理解的关键在于对核心概念的把握,而非只是字面意思的了解。“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今天找一本《老子》的现代翻译本,两天就读完了,读完以后却觉得不知道它在讲什么。”
而当代的脉络,自然就是这个时代所面对的课题,如性别歧视、环境保育等。从现代人的视域出发,建立与经典之间的对话。
“其实这三重脉络分别对应了历史、中文和哲学三门学科对于经典所侧重的阅读方法。”郑宗义认为历史系的阅读方法侧重于思想与历史的因果关系,中文系的阅读方法重视文本的字面意思,而哲学系的阅读方法则重在经典的思想本身及其时代相干,找寻其中可以回应现代难题的智慧。哲学阅读包括三部曲,测定经典所讨论的问题,寻找核心观点间的逻辑联结并形成完整的思路,最终是理论的评估。
阅读经典的进路
中国传统读书法强调的是:切己、体验、践履而非思辨,而哲学式阅读的进路则是上个世纪西方哲学传入后的阅读方法,它充满概念的思辨,却缺少个人体验,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声音,认为这些哲学式阅读只是一套观念而无法对个人生命有所影响。
但其实朱熹阅读经典的方法“学问讲明和自家道理”,即是哲学式思辨阅读和体验式阅读。所以,思辨和体验这两种阅读方法在古代都早已有之。不过,传统强调两者的不可分离而忽略两者的不可化约,现在则相反,甚至认为两者是可以分离的。实际上,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更重要的是,读书要虚心。虚心往往只有在刚读书的时候有,读多了就没有了。虚心就是把心空出来,只有空出来,你才能容纳更多东西。”他回忆道:“我以前教学生,很多聪明的学生都不虚心。因为他很快就懂了。他懂了一套东西叫ABC,然后每当你讲新的东西,他听到你讲123,他就会说‘我懂,你的123就对应我的ABC。’其实他什么都没学,他一直在套ABC,他的心都被ABC填满了。”所以阅读经典时,不能用既有的理论去套,否则经典就不能产生更多的智慧,而只是在重复已有的理论。
讲座的最后,郑宗义强调,阅读经典时一定要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次次向它提问:“为什么学习是痛苦的,却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为什么父母不善待子女,子女却依旧要孝顺父母?这些问题,你们都可以在阅读儒家经典后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