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见习记者 邱芊 摄
新闻网讯(记者团 付蕾)11月18日晚上7时,第2205期人文讲座在东九楼C103进行,主题为“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与人生实践”。主讲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左东岭坐在讲台后,用颜楷般周正平稳的声音,带领听众穿越到四书五经的时代,探索王阳明充满智慧的灵明世界。
致良知:问吾心安否
左东岭认为,一个理论的提出,首先要解决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难题,而不是为了他人和社会。像许多伟人一样,王阳明的开悟经过了一场磨练。明武宗初期,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而遭朝廷治罪,被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在“居夷处困”之际,王阳明日夜反省,忽然一朝悟了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那是一个皇帝昏庸,政治黑暗的时代,在压抑而不平等的环境里,个人的存在是否还有意义?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所有的外在评价都无所谓,关键是个人内在的良知是否还存在。“道”在吾心,何须他求!
左东岭指出,王阳明学说的精髓是“问心安否”——不在意官府认可,不在意社会舆论,不在意经典学说,只在意内心良知对行为的指导是否得当,即,问心安否?
“我的灵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有人认为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而左东岭认为,这里说的是天地万物和主观灵明的关系,“世界”对“我”的意义。倘若“我”不复存在,这个世界对我也就没有意义了。
左东岭将良知的内涵概括为三点:第一是“虚灵”。良知的境界就是“虚灵”,心只有“虚”了,才能达到诚灵,如此,外在的种种不会打击内在;第二是“自我之灵觉”。灵觉是人在判断是非时一种本然的智慧状态,内心自然知道什么是对的。只有达到诚灵,具有良知,人才会有自己的灵觉。第三是“真诚恻怛之情怀”。在面对社会人生的时候,人会有一种赤诚的责任感。而这三点有一个前提:什么是良知?
“良知”一词本是从孟子处过渡而来,表示人善良的本性。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的理论实际上还是儒家学说。因为良知是自然先天的美好本性,致良知则是为了达到“孝、亲、悌、忠”,回归伦理的天性。
而如何达到良知的境界?克去私欲,忘怀生死,达到“无我”。这些与佛、道有所相似。而良知学说与佛道的区别是,佛道的“无我”是为了个人安顿,脱离社会——“无善无恶”、“一切都不管”;而良知的“无我”则是为了进取,为了化成天下:扫除一切私欲和挂念,只剩一身轻,便能无所畏惧,活也自如,死也从容。王阳明不认为自己属于“皆空”的佛、“无为”的道,而自认是纯粹的儒家,始终怀抱着赤诚的社会责任感。
人生达命自洒落,知者不惑仁不忧
那么王阳明是怎样用良知理论,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的?左东岭讲了几个故事。
正德十五年,王阳明面临第一个严峻的人生考验——宸濠之变。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朱宸濠起兵叛乱,率兵十万,直指南京,仅仅42天后,就被王阳明五千人的军队平定。一开始,无人敢肯定这次叛变被镇压,而王阳明的五千人何以敌十万大军?他的回答是:养得此心不动。他说: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不动真体,自能应变无言。这并不是唬人的话。《征宸濠反间遗事》生动地记载了王阳明的处变不惊:讲学过程中,谍者忽报“前军失利”,众人皆惧,王阳明只是“复接绪言,神色自若”;顷刻再报“贼兵大溃”,众人皆喜,王阳明依然“复接绪言,神色自若”。正是这样一种镇定自若的诚灵状态,使王阳明能面对十万大军仍不乱方寸。
王阳明经历的第二个人生考验是忠泰之难。在王阳明平乱立功后,皇上仍要“亲征讨伐”朱宸濠,有人甚至建议王阳明将朱宸濠放回,让明武宗生擒,以展示皇帝威信。王阳明拒绝后,一时谗言四起,嫉功者有之,陷害者有之。面对攻讦,王阳明的态度是“安之”,心地坦然,不慌乱,不报复。“君子与小人居,决无苟同之理”,小人就是小人,一时愤激报复,招其加倍的怨恨仇毒,反倒是君子之过了。王阳明甚至作了一首《啾啾吟》以表心志:“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人生达命自洒脱,忧谗避毁徒啾啾!”
正德十五年的人生波折,对王阳明而言是“切磋砥砺之地”。他说:君子在每一个地方都能达到良知的境界,倘若“闻誉而喜,闻毁而过”,便不足以称为君子。“君子不求人信己,自信而已”,面对毁誉,自知对得起自己便足够,何必在乎他人的评价!
王阳明经受的最后的考验是死亡。嘉靖七年,王阳明已经“病势危亟”。学生问他遗言,王阳明“微哂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瞑目而逝。
但是,王阳明的学说并非是十全十美的。根据良知理论,人的良知是善良且自然而然的。袁宏道在《德山麈谈》中如此质问:“乍见美色而心荡,乍见金银而心动,此亦非出于矫强,可俱之为真心耶?”由此,可见良知学说的缺陷: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本性不一定是善,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伦理的先在性很难完全保障。因此有人提出“主宰”——必须加强儒家心善的修炼,先把仁义礼智嵌进人心,然后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良知”才会是正面的。
尽管良知理论并非完美,但在在如何做人,如何面对困境,如何使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上,它对今人仍有启发。王阳明通过良知理论达到一种人生境界,实现了人生理想,成就了辉煌的一生。左东岭希望,听众也能对良知理论中正面的东西有所感悟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