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荷雯:星光不负赶路人
发布时间:2021.04.13

来源: 编辑:张思晗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谢玉莹 寇芳玲)3月16日,中欧能源学院周荷雯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生物质热解对中国2050年碳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目标的预期贡献》(Prospective contributions of biomass pyrolysis to China’s 2050 carbon reduct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goals)(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1868-z),该项研究探讨了以生物质能源为基础的负碳技术对中国同时实现碳中和和可再生能源目标的贡献。


个人简介



周荷雯,2017年进入我校中欧能源学院,攻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9年进入我校能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博士在读。曾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首届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二等奖、第十三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第二届互联网+生命周期评价大赛三等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生物炭负碳技术系统集成建模及综合环境影响研究”的申请和实施;2018年前往意大利佩鲁贾大学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实习。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在全球大能源系统里面,我们每一个人都起着自己的作用,期待有共同兴趣的你加入,我们一起来研究其中的相关科学问题,为改变未来做出自己的努力。”采访伊始,周荷雯便抛出这样一段话。当初在选择硕士生导师时,杨晴老师丰富的科研经历和研究方向令她心动不已,展示在个人简介中的这段话更是深深地吸引了她。最终,周荷雯成为了杨晴老师科研团队中的一员。


从最初攻读硕士学位,到现在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周荷雯内心始终盛满感激。她说,杨晴老师是一位非常负责的导师,总是能恰到好处地为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科研工作中,杨晴老师会针对研究思路、研究进展、文章撰写等方面提供自己独到的见解,帮助大家持续性地取得进步。


当谈及杨晴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时,周荷雯说道:“杨晴老师是一位严于律己的导师,她身上的科研热情一直影响着我。”对于学术研究,杨晴老师始终有着严格的自我要求,往往会花费大把时间阅读文献,并进行独立思考,这些科研态度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她。


在周荷雯看来,如果脱离了实验室的大环境,这篇论文根本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发表。“论文的思路是基于杨老师的研究方向提出的,论文撰写经历了和杨老师反复讨论、思考、完善的过程,这些绝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正是有了实验室前期的科研基础和杨老师的专业指导,这才促成我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5ACF6


由于论文中涉及了海量的数据,因此往往需要借助MATLAB等专业的数据搜集、计算、绘图软件执行等繁琐的操作。而且,由于在英文表达方面存在些许欠缺,论文内容的准确性偶尔会受到限制。此外,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如何在一幅图中传递出尽可能完整的信息也是一项挑战。面对这些困难,周荷雯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地与杨晴老师进行沟通,最终顺利地完成论文撰写。


当问及论文成功发表时的心情,周荷雯说真的很高兴。“这篇论文一共耗时三年半,审稿周期长达九个多月,这篇论文的成功发表只是预示着这项研究工作的阶段性终止,但未来我会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推进我的科研工作。”


不负初心,笃立前行


2018年,周荷雯前往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工程学院的CRB (Biomass Research Centre)进行实习,在Francesco Fantozzi教授和Pietro Bartocci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研究。该实验室进行的课题主要是对生物质厌氧消化和热解技术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这与自己在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课题相近,这也是周荷雯选择该实习地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CRB实验室拥有LCA软件Gabi,OpenLCA和生物质技术流程模拟软件BioWin,充分给予了自己利用软件对相关课题进行研究评价的空间。“本次实习最大的帮助是学到了很多前沿知识,而且在实习结束之后,这些生命周期评价软件仍然促进着课题组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


除却优渥的科研条件,国外的导师们也竭尽所能地充实了她们的实习生活,尤其是主要的负责老师——Pietro老师。当谈及Pietro老师是位怎样的导师时,“和蔼”是被反复提及的一个词汇。在实习期间,Pietro老师为她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帮助,比如综合考虑价格、地理位置等因素帮助找住宿,基本上每天接送上下班以保障人身安全、帮忙搬运生活物资、介绍意大利的风土人情、提前安排参与特殊节日等,这使得原本因为语言不通、身处异乡而倍感孤独的实习生活,逐渐变得多姿多彩。而且,在科研学习方面,Pietro老师总是能够及时为她解答相关问题,这也促使她很快地适应自己的科研生活。


当谈及在意大利实习的这段经历时,周荷雯说这里给她留下了很多深刻的记忆,尤其是Pietro老师带她参加科研party时,大家进行学术交流时的那股学术热情,以及围坐在院子中进行学术讨论时天上满眼的星光璀璨。“对我而言,这些都是人生征程中弥足珍贵的记忆。”


在周荷雯看来,前往意大利实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也让她充分了解了中欧能源学院“求同存异”的培养理念。“十分感谢学院提供的国际交流机会,感谢杨晴导师给我的支持,以及Pietro老师热情的招待与帮助,使我们体验到了截然不同的科研环境与生活文化。”


我想对中欧说


万分荣幸能够加入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这个大家庭,不论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任课老师,还是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们,都十分热情且认真负责,在中欧的两年来,十分感谢他/她们的教导和帮助。在中欧能源学院那段充实的学习经历,为我之后的科研学习提供了许多帮助。我想说在我心中,我永远是中欧的一员,一名ICARER。


在求学的道路上,虽然偶遇坎坷,但幸有贵人相助,我将继续上下求索,无愧自己。同时希望自己在杨老师的指导下,能在全球大能源系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改变未来做出自己的努力。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