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队:点滴积累,造就成功
发布时间:2019.12.04

来源:记者团 编辑:杨宏泳 汪泉 浏览次数:

■记者团 邓旭宇


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日前落下帷幕,华中科技大学学子再创佳绩。来自华中大的25支队伍从全国四万只数学建模团队中冲出重围,获得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五项。由徐浩渊教授指导,彭鹏、刘诗怡、张昕组成的团队获得全国第二名--MATLAB创新奖。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参赛团队需要在三天的时间里完成一道数学建模问题。数学建模竞赛要求参赛团队拥有广阔的知识面,建构模型、编写程序、论文写作缺一不可。


一切都是点滴积累的结果


为了选拔出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数学与统计学院在七月份组织开展了八次讲座,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在培训之后,开展了选拔性的考试,徐浩渊老师负责出题。对于每道题目,他都要花将近一周的时间进行准备。“要选拔出具有一定拥有建模、编程、写作能力的学生。”正是这样才为优秀成绩的取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应用能力,学校组建了由徐浩渊等教师组成的指导队伍,负责本科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培训工作。


在暑假所有的参赛队伍进行了赛前强化培训,进行每周一题的高强度训练。数学建模不仅要教会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工具解决问题,而且要教会学生撰写优秀论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解决方案,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每一次的训练,老师指导团队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前前后后付出很多。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这是对数学建模比赛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对彭鹏、刘诗怡、张昕组成的团队的写照。


彭鹏、刘诗怡、张昕组成的团队有着明确的分工,彭鹏主要负责建模,张昕主要负责编程,刘诗怡主要负责论文。这是一个结构比较合理的团队,他们三人在团队中犹如组成盛水的木桶的木板,少了任何一块都会失败。


对于竞赛的准备,彭鹏说:“日常细致的学习,做好手头的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对于数学建模竞赛,日常学习就是建模知识的积累,这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数学建模竞赛更像是日常点滴学习的延续。”


同学认真刻苦的态度加上老师科学合理的指导,带来了一分耕耘后的一分收获。“大致来说是比较顺利的,选题之后也很坚定。因为之前训练有涉及,而且我们三个心态都很好,所以就是正常的做题压力。”一系列常态化的模拟比赛和培训练就了他们平和的参赛心态。正因如此,当他们在比赛进展的过程中,发现数学模型出了问题,立即调整思路,推翻之前所编的程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重新完成建模工作。


一次参赛,受益终身


数学建模竞赛方兴未艾。今年,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的有二十五只队伍,越来越多的华中大学子参与到这场富有挑战性的比赛之中。“注重创新,强调团队,公平竞争,重在参与”是数学建模比赛开展的宗旨。“一次参赛、终生受益”是数学建模竞赛的口号。


数学建模竞赛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形形色色的实际问题,例如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机场出租车接客人问题、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等等。面对这些与实际情况有关的数学建模问题,参赛队伍在限定时间内团队合作,相互探讨,竭尽全力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在这次的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中,团队在建模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困难——第二个问题的程序很长时间没有运行成功,很多的时间消耗在了这个程序的改错上。"在这上面花了不少的功夫"彭鹏说到。最终,在团队的交流协商下,彭鹏和他的队友平行的写了两个程序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数学建模是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升了学生对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对于竞赛对学生的意义,徐浩渊老师说到,“这是一场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比赛,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参与到数学建模竞赛之中来。”


通过数据统计,数学建模竞赛的获奖者大多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在科学的殿堂中找寻自己的理想。比赛为学生提供了个人才华施展的空间,挖掘了学生潜能,让学生更勇敢地在科研道路上探索,有助于培养更多创新拔尖人才。徐浩渊老师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正所谓“一次参赛、终生受益”。


“通过一个多月的准备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赛后对论文的反思以及和出题人的交流,让我比较深刻的了解到了我所缺失的”彭鹏说到。


“大一时候学长的分享会,也有班主任的科普,同学的带领让我走入了数学建模。”张诗怡是这么说她如何走进数学建模竞赛之中的。“有很多想要偷懒、放弃的时候,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去。一路的坚持让我获得了许多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也让我明白如果决定做什么事情,就尽力把每一步走好,对所有比赛、所有事情都一样的。”


一次建模,是获益终生的科研求索,是潜移默化的思维训练。一场比赛,反驳了“数学无用论”,训练了参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坚守在数学建模的岗位上


三年前从接手指导数学建模团队开始,徐浩渊老师的暑假就被工作所填满。三年来徐老师仍然坚持在这个职位上。

当被问到是否热爱这份工作的时候,徐老师坚定的说"我十分热爱这份工作。"


第一批的培训从7月8号上午开始到7月17号下午结束。培训是以知识讲座的形式展开的。涉及到的内容有模型优化、统计模型等等。每次的讲座会持续半天,培训间断进行。在第二批的培训开始之前,7月24号到8月5号教练组会评阅和选拔第二批训练成员。


第二批的训练从8月12号开始至9月1号也就是开学。训练开展了五个持续半天的真题讲座,进行了三次真题的模拟,模拟过后会模拟题论文的评阅,详解及点评。第二批培训的重点是队员之间的磨合和真题培训。


徐浩渊老师负责的是三次真题模拟的评阅,详解及点评。但同时,他也是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的负责人。


“他讲话有一股北京腔调,讲题是反应很快速,思维很清晰。”刘诗怡说。“徐浩渊老师实际上对我们团队,或者说对很多的团队都默默付出过很多;他一手筹备学校数学建模这一件事,有关学校学生参加国赛一事的方方面面他都安排的十分周到用心;同时他能做到这些也十分不容易。”彭鹏说到。同一个团队的刘诗怡补充道:“老师前前后后为这个比赛付出了很多,组织、培训、选拔、训练等等,都是他在背后的努力。我们很感谢他。”


像徐老师认认真真指导学生的的老师在这个指导团队中还有很多,他们默默无闻的为华中大数学建模团队做出贡献。他们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数学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那片天空。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