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见习记者鲁思琪 贺伟彧
华中科技大学校辩论队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辩论社,有现役队员40余人。作为武汉地区的一支后起之秀,经过队员们的不懈努力,辩论队近年在各大比赛中崭露头角。曾连续获得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华辩世锦赛湖北赛区冠军,并在第八届华辩世锦赛总决赛斩获季军。
累累赛果的背后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的不懈努力,为了辩论,为了热爱,在思想交锋中领略人类文明之纷繁。辩论的魅力何在?在于思维的激荡与碰撞,表达的本能与欲望,逻辑的修正与锻炼。
辩论队的魅力何在?在于一群人爱好相投,围坐一起,有通宵准备,有奔走模辩,有赛场上的惊心动魄与酣畅淋漓,有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复盘录音,有笑泪交织一路蝶变,有一群华中大辩论人在这所理工见长的学校中打造辩论品牌,予理以思辨,予理以人文。
晚上九点,韵苑学生食堂少见饭食的热气腾腾,多见的是三五成群热情讨论的学生。这其中,就有辩论队成员。路过经济学院辩论队的讨论组时,毛健宇向他们打了个招呼,转头对记者介绍:“这都是我的小孩们!”语气中满是骄傲。毛健宇是2018级辩论队辩手,一年的成长让辩论成为他的生活重心。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代表学校参加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的银卡赛,那是他第一次上直播,也是他父亲第一次观看他的全场比赛。毛健宇表现得很好,也有种向父亲证明的意味:辩论不是不务正业,我一样能做得很好!或许在老一辈人眼里辩论是件耽误学习颇不正经的事,“但辩论是一件能给人成就感的事。”毛健宇笑着说。 这是属于竞技的魅力,出彩与出丑并存,肾上腺素,冷汗,发抖的手,涨红的脸,突然迸发的灵感,有惊无险的回答,在场上“摩擦”对方的快感和与队伍一起享受胜利的喜悦是辩论给辩手们最初的甜头。
但打好一场辩论赛的背后是多少心血?从辩手们毫无头绪时看书读论文,大开脑洞出论点,到锁定范围扒数据找论据,做反驳、反反驳四到六层攻防战场,中间还有无数讨论、争执、纠结、改论,最后四个辩位的四篇稿子出来,还要四处约人每天奔走模辩,回来再复盘总结。 毛建宇回想起自己刚入辩论队的时候,他和学长姐一起打比赛,被连珠炮似的质询攻击,他愣在场上哑口无言。“在场上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我就会在场下反复听录音。”在操场上边走边听录音是毛健宇打完比赛后的常规操作,无论输赢,他都会从中汲取经验,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方澍是2016级辩论队辩手,四年的辩论生涯使他从容又自信。回忆起刚进入辩论队的时候,方澍对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十分自信,打比赛也没有过多准备。当作为二辩的他站在场上听完对方一辩的陈述后,由于准备不充分他竟不知道反驳什么,甚至觉得对方很对。二辩发言的两分钟里,他哑口无言,白白站了两分钟,还是学姐替他解围。方澍笑言,自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打过二辩。也正是这一次的经验教训,他开始懂得赛前准备的重要性。队友们在网吧通宵查资料,凌晨五点才休息的情况也经常发生。一场比赛,超大的强度,突发的状况,默契的配合,所以难忘。 一个人的辩论路能走多长,或许没人能知道。但一个辩论队的碰撞与磨合,会让这条路不再孤单。 夜已深,建规院楼安静盖过喧嚣,建规学院17级的江雨童背着画板匆匆而来。学业繁重,但在辩论上,他从未想过放弃。多次比赛的经验积累使江雨童对辩论有一套自己的见解。面对分歧,江雨童与队友毫不避讳,甚至十分欢迎。“没有分歧才不正常,四个人高度一致,一个问题顺风顺水那才危险。如果没有分歧,我们甚至想拉一群人帮我们想分歧。”
一遍遍的讨论,赶鸭子上架也要上,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做到最好,是江雨童在辩论队的日常。提到打辩论的关键,除了准备,江雨童还说到了角度,跳脱正常思维,以宏大叙事的视角寻求更深的切入点。他以“法海应不应该拆散白娘子”这个辩题为例,当所有人都在文学故事中讨论是非时,唯有熊浩站在更深的角度,提出矛盾和冲突是戏剧乃至文学作品前进的灵魂。
14级的辩手刘亚光曾拿“福柯小组”和“辩论共同体”作比,讲他与其中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精神交流——“回首起来真觉得那就是大学里“幸福”的样子,书卷气和理想主义,可能有些空中楼阁,偶尔有小布尔乔亚的矫情,但有着最可贵的温暖和纯粹。” 谈及辩论带给自己的收获,辩论队队长兰昌帅也说道,“像我,平时其实不算爱说话,但加入辩论队后我参加各种活动,我愿意在这个地方说话,我愿意和这些人一起打比赛一起讨论,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吧。而且当我对自己的状态不满意的时候,我会觉得辩论是那个让我感觉真切的活着的东西。”
与志同道合的人一道前进,永远珍视辩论带来的辩论以外的东西,永远不因不甘与琐事放弃辩论。正是这种纯粹与热爱,让华中科技大学的辩论生生不息,从“家住关山口,一群辩论狗”到站在国际的高度上与强校交手。但华中大的辩论远不止与此,关于未来,他们说:“当然希望辩论队越来越好,在打比赛的基础上,打高水平的比赛,并取得更高的名次。” 爱为辩论全身心投入的自已,爱三观相似兴趣相同的队友,爱辩论场上激烈的对抗与回旋。或许这就是辩论的意义,而辩手们也在不断使这意义逐渐鲜活,注入华中科技大学的独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