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访“三育人”奖得者朱松青
发布时间:2003.01.02

来源:宣传部 编辑: 浏览次数:

执着的“坚持”
——访“三育人”奖得者、经济学院学工组组长朱松青
   
    “坚持每月公布工作主题制度。
    “坚持每两周一次的团学联、班长、团支书例会制度。
    “坚持谈话制度:各年级辅导员每月找两个以上同学谈话,并做好谈话记录。”
    一走进朱松青的办公室,便可见右边墙上挂着“经济学院学生工作组公约”,“坚持”这个词一次次闯入记者的视线。而左边墙上则挂满了锦旗和奖状:“省五四红旗团委”、“2001-2002先进党支部”、“1998年英语听说大赛一等奖”、“1999年大学生‘航天-海鹰’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第二名”、“‘华工-北电’杯文化节团体第三名”……
   这些奖励是否就是那些坚持的结果呢?能这样坚持的背后又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采访了本届“三育人”奖获得者、经济学院学工组组长朱松青。
    “获奖是表象的东西,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作为教育者,应始终将培养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教育为本,利用学校各种科技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朱松青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思政工作者,爱心和责任心都必不可少。在同学们眼中,他扮演了多重角色:兄长、朋友、老师。
    他对96级的吴云化名印象颇深。吴云从小性格孤僻,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相当紧张,同寝室的同学因无法忍受他,纷纷搬离。
    朱松青接手管理96级后,没有急于批评吴云,而是利用各种机会去了解情况,包括他的需要、弱点与长处。当吴云在朱松青召开工作会议时破门而入,毫不讲理地指责时;当朱松青带着学生干部提着水果去看望吴云,换来的只是冷漠而强硬的逐客令时,朱松青并没有因此而灰心失望,反而心志愈坚。也许是因为朱松青像兄长般的耐心、尊重与理解,吴云终于被这位大自己六岁的辅导员感动了,并把他当作唯一愿意倾诉的对象。
    朱松青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并乐意去培养一批“可圈可点”的学生。今年经济学院第一次将两名同学保送到北大攻读研究生,作为学工组长和99级辅导员,朱松青功不可没。“五一”期间,朱松青陪着其中的一名同学在北京奔波了一个星期,为的就是让这位同学能与北大的导师见上一面。朱松青认为,作为商品生产厂商所要考虑的,永远是向同行最先进的生产商看齐,以获得超额利润;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理所当然的就是让自己的学生与国内同行的学生竞争,以求跨越式发展。正是这第一步,让经济学院后来的学子们看到了更远的路,让后来者拥有了更多积极奋进的力量。我校2002年度三好学生标兵、经济学院2000级罗昕熠告诉记者,她将被保送到北大作为自己的目标。
    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朱松青把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献给一届届弟妹般的学生时,他对自己家庭的关爱就难保完美了。
    就在“五一”去北京之前,朱松青刚搬完家,家里还是一片狼藉,他就与学生一起北上了,把活都留给了他爱人。当有人对此表示不解时,他回答说:“人活着,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要是我的努力能帮助一个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者去培养一批学生,让他们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成为可圈可点的社会栋梁,我就会感到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渐渐地,朱松青也获得了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与支持。
    正是因为有了爱与责任,朱松青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记者团 吴志华 邵林]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