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走近光环的背后——访徐涛教授
发布时间:2003.03.23

来源:宣传部 编辑: 浏览次数:

    他坐在那张黑色沙发上,头略略低着,偶尔抬头看一下坐在对面的笔者,更多的时候则是盯着桌上的某处;有时他也摆弄一下手中的笔,说到高兴处的时候,他还会不自觉的用右手在桌上画着圈。或许很多人想不到,这个年轻、沉默甚至稍微显得有些内向的人就是徐涛——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时也是我校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方面的学术带头人。 
    年仅三十三岁就能够取得这么多令人羡慕的成就,这一切都让我们忍不住要去探寻他得这些成绩背后的原因所在。或许从下面的采访中能让人窥出其中的“真谛”所在。 
                         求学之路

    徐涛在我校(原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88级)完成的本科学业。据他介绍,在很小的时候他便对科学有着一种浓厚的兴趣。本科时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之外,大量的课余的时间他都用来泡图书馆。这段时间,他看了大量本专业以外的书籍,特别是在数学和物理方面,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 
    大学毕业,原本在自控方面发展很好的徐涛选择了生命科学。对此,徐涛的说法是:在自动控制方面越学到后来越是发现,这个领域其实已经相当成熟,所能做的基本上只是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去实现各种控制;而在生命科学领域则无疑有着更多的未知和挑战,“在各种系统中,生命体系是最为复杂和精巧的系统,去揭示其中的奥妙无疑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和吸引力”。于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他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生命科学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他在本科专业期间所打下的广博的基础尤其是扎实的数理功底使他很快的适应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对他在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 
    95年,受德国著名的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E.Neher教授的邀请,徐涛来到该所进行研究。在此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并继续进行后来博士后的研究。初到德国,他原有的数理基础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当时,Neher教授要求他组装一个光电系统,其中涉及到的复杂的光学计算他在国内并未接触过。但凭着扎实的基础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对所给系统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后发现原来导师给出的安装方案是错误的。他把自己的结果告诉导师Neher教授时,Neher教授对他所说的开始并不相信。但是三天以后,Neher教授把他叫到办公室高兴地告诉他:“你是对的!”。
     一直到现在,他仍旧认为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即是打好各方面的基础,“只要基础打好了,即使毕业后参加新的领域的工作,也能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华工的学习无疑能给我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能努力去学!”

                       学术成长之路

    谈到自己的经历时,徐涛总说自己运气挺好:他先后得到我校的瞿安连教授、康华光教授、原同济医科大学的李之望教授和原北京医科大学韩济生院士的精心指导,后来又在德国马普生物化学研究所的Neher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正如我们所知,后者就是1991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 
   在韩济生院士那里,徐涛逐渐开始接触生命科学最为前沿的东西。“韩院士同世界各地的学者交流很多,在那里我学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做科研的思维、意识,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韩院士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很高。为了加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徐涛他们被要求每周交一篇英文的汇报,介绍自己在一周内的科研思路或所了解到的该领域最新的知识。“每一篇汇报韩院士都很认真的修改。开始的时候,他总要给大家修改很多东西,到后来,改的东西就渐渐少了。”一年下来,徐涛发现自己的英语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而在留学的日子里,徐涛感觉真正站到了科学的最前沿。国外除了科研设备和整个科研保障体系的先进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科研创新文化的积淀。徐涛所在的小城—哥庭根就出了三十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同其他一些著名的学者不同的是,徐涛的导师在得了诺贝尔奖之后,仍然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他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工作,而且留出了大量的时间同自己的学生交流”。在国外,通常很多“老板”大量的时间都要用于各种社交以及会议之中,同他们的见面都要预约,平时的交流当然就更少了。而Neher教授为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推掉了很多的会议甚至一些重要杂志的编审工作。 
      导师的这种严谨唯实的治学态度对于徐涛后来的科研工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回国后,徐涛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科研当中。他说:“科研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的。”为了能够一心一意的做科研,他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呆在实验室里。在我们走进他的办公室的时候,他还在桌上写着什么东西,神情十分专注,甚至在这次采访徐涛之前,我们也从编辑老师那里了解到了他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 

                        回国发展之路

    99年,还在美国的徐涛收到来自母校的求贤信。我校党委副书记刘献君在信中这样写到:“我校的生命科学基础比较好,非常需要你这样的学科带头人。学校一定会创造最好的条件,使你安心工作……”
    2000徐涛从美国回到中国,就在我校生命科学院工作。他也是中国近年来招聘到的少数几位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过多篇论文后回国的学者之一,另外的几位包括清华大学饶子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徐林、种科院上海植物生理所罗达等。为了给他的科研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投入300万建设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研究所,还配备了10多人的科研队伍,现在这支科研队伍已经发展到70多人。
    在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下,他所主持的几个项目进展良好。去年年底,徐涛主持的课题组的一篇的名为“Sensitization ofregulated exocytosis by protein kinase C“ 的论文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揭示了一种新的调控激素释放的机制,美国科学院院报在同期组织了特约评论文章,对该机制的发现给以很高评价。而在谈到徐涛在中国的发展时,他的美国导师Bertil Hille(美国科学院院士)毫不掩饰的预言:“徐涛将是中国神经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 
    这些成就的取得也是他辛勤努力的结果。他告诉笔者他一直保持着很好的计划性,每天的计划都安排得很紧凑。笔者了解到他每天的工作安排往往要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 
    在采访临近结束时,笔者注意到他频频看表,后来经他解释才知道,他在八点钟还有一项工作安排!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