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辅导员标兵]王琳:春风常化雨 润物细无声
发布时间:2005.04.08

来源:记者团 编辑:张杨 浏览次数:

    年近花甲的王琳老师是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的一位辅导员。初见王老师,精干的短发,和蔼的笑容,看起来精神矍铄,亲切而不失严肃。从事辅导员工作已二十多年的她谈起自己的工作和学生满脸慈爱和自豪。 

                       “让学生随时愿意并且可以来找你”

    王琳认为:取得学生的信任并且成为他们的朋友是做好一名辅导员的第一步。如果跟学生关系好,他就什么事都会愿意告诉你,愿意跟你交流。一个优秀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很重要,对每个学生都该热情,公平。帮学生解决问题要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从不推脱,慢慢地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的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在做辅导员以前,王老师是一名优秀的内科医生,现在虽然她告别了医生的岗位,不过她觉得能专心把辅导员工作做好,培养十个优秀的医生也许比她一个人在医生的岗位上取得成就更有价值。

    大学生思想活跃,怎样了解他们的看法和困惑,引导他们走出迷茫,解决他们的多疑,消除他们对周围环境的不安全感呢。 对此,王琳老师有自己的“妙方”。比如2004年寒假,王老师让同学们以“谈心”为主题,以写信,写诗,聊天等多种形式讲讲自己的想法、困惑或者苦恼。厚厚一叠信纸,王老师不仅认真阅读,而且每份作业都写上了自己的感想和看法,最后还总结出一份几千字的读后感。她写到:“希望你们用医生的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人,用医生的标准要求自己,随时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有些同学原本是抱着应付态度完成这份作业的,看到王老师如此认真对待同学们的感想,都把她看成了值得信赖的朋友., 

                      “培养优秀的医生首先要培养高尚的医德”

    作为一名医学院的辅导员,王琳老师把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摆在重要位置。她认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建设十分重要,特别是对即将成为医生的孩子们。每担任一个新班级的辅导员,王老师都会跟学生讨论“走向临床的心理准备”这样一个话题。她会请来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医师给同学们做报告,让大家通过自己到医院就诊的经历学会体谅病人。去年党中央下发十六号文件后,王老师又采取了丰富的形式与同学们进行了学习交流。如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歌咏和知识竞赛,寒假布置同学们给父母做体格检查,并且写下自己的感受等。 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后,王老师用华中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徐本禹支教山区的例子启发学生:感动并不一定需要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凡人小事,只要有“爱”的进驻,那就是最大的“感动”。她还经常让同学们收听收看“永远的丰碑”系列短片,搜集报刊上优秀人物的资料贴在教室里,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高尚医德。

                               “把我的爱都献给我的学生”

    谈及王老师,00级同学周辉说:“她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人,对我们在生活上很尽心,学习上极尽鼓励,要求我们在各方面都努力走在学院甚至全校的前面。对于工作她充满了热情,经常会有一些新点子。比如每年要求我们写心理感想,与贫困家庭开展互助活动。”陈旭端同学也感慨地说:“王老师好象是我们的亲人,虽然与我们的年龄相差很大,但我们之间好象根本没有代沟。大家心里难受了,高兴了都愿意说给她听。”

    翻开王老师保存的厚厚一叠资料、信件和贺卡,上面写满了学生们的感激和祝愿。98级学生在2001年王老师生日时绘制了精美的贺卡集。同学们在上面留下了诸如“王妈妈,您的微笑是我们共同的阳光”,“王妈妈,我们爱您”这样的感想和祝福。2003年母亲节时,王老师还收到一群学生们制作的相册,有同学深情地写到:“是您多么温馨的目光,教我坚毅地望着前路,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一位因为王老师的开导转变一些偏激的想法和观念,如今已是一名优秀医生的学生还曾为她赋了一首长达千字的诗以表感激,一句句肺腑之言浸于纸背。

    二十多年来,王老师付出了十分的爱。谈起学生的成长、成就和对她的记挂,脸上挂满幸福。她告诉记者,对于辅导员这份工作,她的信念就是“把爱都献给学生”。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