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代表中国应邀参加在韩国首尔举行的国际STS博士生论坛;她,今年因科研突出和学业优秀被评为华中大研究生“学术十杰”,并保送继续攻读博士;她,曾获得华科首届“足球宝贝”比赛的第一名——让我们一起走进她,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曾婧婧。
国际会议的经历:偶然的机会,必然的结果
今年的三月,曾婧婧参加了在我校举行的第八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按照曾婧婧的说法,参加此次会议完全出于一个“偶然”:当时她的导师手中有个名额,而她的师兄在准备博士生论文的报题工作,刚好她的研究方向跟会议讨论话题相符,再加上她拥有流利的英语表达和沟通能力,于是,导师便选定了她。
“我是一个认准了目标就会花120%的努力去做好的人”。在充分的准备下,曾婧婧在会议上用英文做了长达20分钟的报告,该报告引起与会学者的浓厚兴趣并相继提出问题,而她的回答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凭借会议的优秀表现,曾婧婧被邀请参加韩国首尔举行的国际STS博士生论坛。
在这次第三届国际STS博士生论坛上,曾婧婧用出色的表现再次征服了在场的师生,她提交的论文及会议发言也引起代表的浓厚兴趣。东京大学福尔布莱特学者Kevin Takashi Fujitani邀请她参加2010年在东京大学举办的 Society for Social Study of Science学术会议。韩国科学院教授Prof. SONG Sang-yong(福尔布莱特主席团高级院士)听了她的报告后,对她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在演讲的前期准备中,她曾把演讲稿发给了她的导师、师兄和一些留学生,让他们每个人看了演讲稿之后提3-5个问题,然后她再准备答案。会议上现场老师的提问基本在她的准备范围内,即使是在准备范围外,她也能及时的通过解答。把老师的提问引入到自己准备的范围内,她很好的掌握了现场的主动权。
对于参加STS博士生论坛后的感受,曾婧婧说:“参加国际性的会议,首先,话题要能引起大家的关注,比如一些全球些的话题,要有特色的或者是国内特有的;其次,你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强,有时候语言的能力比论文的内容更加重要,试想一下,当下面的老师提出问题后,你结结巴巴的回答,或者说是没有听懂,老师也就不会继续问下去了;最后,私下相互间的交流也很重要,这样可以让你在国际会议中认识不少的老师、国际学生,交到更多的朋友。”
找准一个平衡点:学术、娱乐两不误
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做演讲时,曾婧婧认为那时自己更多的是紧张,随着一次次的锻炼,自己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现今的她站到讲台上更多的是兴奋,她的心告诉自己:现在是我的时间了。而考研的那段经历让她变的更加自信,也明白了困难永远没有想象中大,面对恐惧不能害怕。
“有目标的时候便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才能够静下心去,所以一定明确自己以后的方向,对于做学问,一定要打好基本功,不要开始就想着发论文,同时,英语很关键,一定不能有所放松。”对于有些研究生不能静下心去做研究,她谈了自己的看法。
本科期间,曾经担任校文艺部副部长的她是一个爱漂亮爱逛街的女生,爱好广泛,喜欢跳操、瑜伽、逛街、旅游。只要某个任务或者论文完成她便会空出一段时间让自己休息调整,缓解压力。她说自己非常享受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光。提到她在华科首届“足球宝贝”评选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时,她却将这个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团队。“足球宝贝”的活动中,她很好的组织了本班的足球队,教他们跳了一支舞,这种形式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努力付出就会有回报,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个点,之前的付出可能是大于回报的,而之后是回报大于付出。不要去抱怨之前的回报太少,要想回报更多,付出的就应该更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拼搏达到人生的这样一个点。”
最感谢的人:我的导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曾婧婧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院提供的平台和导师的培养。研一时,她的导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钟书华老师就按照硕博连读的形式去培养她,让她提早进入研究,研二就开始让她做博士论文的选题,在科研的路上给了她充分的自由,针对她自身特点给予了适合她的教育方法。
“我有一股拼劲,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人,写论文的时候,为了保持思路的连贯性,习惯在一段时间集中所有精力去做。接到任务后,有时会凌晨三四点会发邮件给导师,而导师也会在早上6点的时候给我回复,”提到自己的导师,曾婧婧认为那是值得自己最感谢的人,她认为导师亦师亦友,象父亲一样关心着自己的成长。在导师的栽培和自己的努力下,曾婧婧发表了三篇英文论文、四篇中文论文,其中三篇中文论文被CSSCI(中文类权威期刊)收录,一篇英文论文被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收录。
“无用之用乃大用”,学院院长徐晓林教授的这句话让她印象深刻,“做人、做事不要只注重眼前的东西,不能太实际。导师常教育我们要低调奋进,我的理解是就好像打太极一样,行动上的后发制人,思维上的先发制人,这些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吧。”
(记者团 张芸 唐琳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