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见习记者 张从志 邓美君 关若琳
看过电影《那些年》的人都会记得这样一个场景:上大学后的柯景腾为了给沈佳宜打电话,每天晚上排在长长的队伍里,一脸不屑地东张西望,等待着寝室楼下公用电话短暂的使用权到自己手上。
然而,这种情景已经成为过去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通信行业的发展,手机等通信工具逐渐普及,公用电话亭渐渐淡出人们生活。记者走访发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虽还能看到静静伫立的电话亭,但它们很难再得到行人的侧目。
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话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算是一个新鲜事物,紧俏的电话亭也就自然成为了亿万中国居民的宠儿,有时可谓一亭难求。
据相关资料,电话亭趁势借机”大肆“扩张,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几年间,街头、车站、医院、商场,学校等各种场所建造了大大小小的电话亭,从投币式到磁卡,再到现在的IC卡,公用电话迅速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曾经,公用电话亭因为话费便宜、使用方便而受到市民青睐。但如今,在这个几乎人人都有手机的时代,它正在成为一道消失的风景。
对于家里有人出门在外的人家,公用电话亭带给他们的不仅是通话交流,更是来自远方的思念与祝福。在华中科技大学住了二十多年的杨婆婆家门口就有一座公用电话亭,她告诉记者,刚搬来的那几年自己常常会用公用电话和亲戚通话,传达问候与想念,“公用电话是我们这一代人抹之不去的记忆“。
坚守校园的时代弃婴
如今,随着移动手机的普及和智能化,电话亭风靡街头的时代已经悄然过去,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电话亭广受诟病,拆除街头电话亭的呼声也愈发高涨,一个个的电话亭在时代潮流面前无奈地选择了退去。现在在许多城市已经难觅电话亭的踪影,遑论人们焦急等在电话亭外头的画面。
但由于校园环境的特殊性,电话亭似乎在此找到了可以立身的一席之地,在华中科技大学这个偌大的校园里更是如此。记者走访华科整个主校区后粗略统计,我校现存公用电话主要以201卡和IC卡式为主,除去各栋大楼,光校内露天电话亭就有80多个,电话合计190余部,其中,主校区电话亭的数量要多于东校区,密度也更大,以道路两旁尤其是路口居多,校医院,居民楼和部分院系楼前也设有电话亭。如果加上各栋教学楼里面的电话数量,这一数字将会翻番。记者在东九楼调查发现,A区与D区每层就有8部公用电话机,B、C两区每层4部,加起来就是120部。
为了了解具体情况,记者分别联系了武汉市电信局相关部门和学校电信科。电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校内的电话亭和公用电话是分批建造的,最早一批可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而最近的一批是东九和西十二楼建成后(2006年前后),而整个校内大概有500部话机,这些公共电话是由校电信科和武汉电信局合作管理和维护的。
几乎所有的露天电话亭都逃不了小广告缠身的噩梦。在电话亭的两侧挡板上无一例外地贴着各种”白纸黑字”,糊了一层又一层。话筒坠挂一旁,挡板被破坏,甚至被完全拆除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有些电话亭连听筒都找不到了。长期的日晒雨淋也加剧了电话亭的损坏情况,记者找到的露天电话亭里的电话上大都积满了厚厚的灰尘。在露天电话亭中大约有30多部电话已经失灵或者状态不稳定,占总数近两成。
记者从校电信科工作人员口中了解到,电话亭遭到损坏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施工,线路故障等,而他们在2011年还进行过一次大修。
如此多的可用电话亭,它们的使用频率到底如何呢?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了校内的电信营业厅,试图了解到电话卡的售卖情况,却被告知他们并不经营这项业务,要买电话卡需要去报刊亭。
记者寻访了校内为数不多的几处报摊,均没有买到电话卡。在校外珞瑜东路上,记者找到了三家报刊亭,有一家报亭外面用纸板写着售卖电话卡的字样,但记者上前询问时,老板告诉记者他早就不卖电话卡了,“卖那东西根本赚不了钱,没什么人买,现在改卖武汉通了“。
在一家报刊亭前,老婆婆抱怨以前一个星期还能卖几张,现在是越来越难了,学生、路人都不买了。当被问到为何没有放弃这门生意时,老婆婆讲现在只是还挂着这个招牌,“顺带拿了几张电话卡,根本没指望它赚钱“。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和行人,许多人上一次打公用电话已经是几年前,有些人甚至从未使用过公用电话,平时也大都没有关注过校园里的电话亭。一些人在高中时使用过公用电话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学校不准带手机。
谈及不使用电话亭的原因,提到最多的就是没有手机方便快捷。记者随机采访过的几位老人中也没有再使用过公共电话的了,杨婆婆还笑着拿出了一部老年手机给记者看。也正是由于使用人群越来越少,电话亭的管理措施一直难以落实下来。
何去何从
据相关新闻报道,桂林市9月底前已将全部街头IC卡电话亭拆除,重庆计划在明年前拆除全市共计2500座旧电话亭,而合肥在近期已将老城区的54座旧电话亭拆除。
不少网民反映,遍体鳞伤的电话亭会影响城市形象,应该加以拆除。电信部门也在抱怨,电话亭维修任务重,费用高昂,入不敷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了许多城市头疼的问题。
该彻底拆除还是设法改造?电话亭是否还有自己存在的意义?
记者采访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的唐海江教授,唐海江称,电话亭作为公共物品,具有方便应急等特性,而现在整个社会当中,公共物品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唐海江还说,公共物品被盈利的物品挤走,盈利少的被盈利多的物品挤走,资本的逻辑无孔不入。唐海江建议有关部门应多从提供公共服务的层面规范自身行为,合理调整和规划城市、校园空间的使用。
在电话亭的升级改造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走在了前列。伦敦街头著名的红色电话亭就在日前变身为全新的绿色太阳能手机充电亭,还有人将电话亭改造成迷你图书馆的,变成画廊。在美国,香港等地,电话亭则覆盖了无线WiFi,行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搜到网络信号。
近年来北京、上海在电话亭升级改造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可以上网浏览信息,查询天气,交通等信息的多媒体公用电话亭开始出现。至于何种改造方法更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取得的效益更大,更有发展空间,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电信局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早些年在华科校内,电信部门也设立过100多部多媒体公用电话亭,只是后来由于线路问题被撤掉重新装回了普通话机。他还提到:“目前,电信局会根据公共电话亭的具体使用情况来决定它的存留,一些常年无人使用的我们就会撤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