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熊大柱)8月6日,由教育部工程创客教育虚拟教研室、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工程训练研究分会、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金工教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三峡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承办的“智造强国 工创未来”智能制造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湖北宜昌召开。
会议联合全国近百所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和20余家企业,广泛交流研讨,瞄准主动应对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与制造强国战略、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工程创新训练中心,相互交流切磋工程实践、创新教育和劳动教育经验心得,谋划进一步扎实提升实践育人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工创中心在线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认真学习了周济院士“智能制造 人才为本”主旨报告、5个特邀报告和11个主题报告,观摩了高峰对话。工创中心教师在线参加会议后,纷纷表示很受启发、大有收获,要进一步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经验做法,共同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工程训练中心高质量发展。
陈佳俊谈到:“作为工程实践创新中心老师,我们有责任要倾力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学生们提供高质量的工程实践训练内容,着力提高他们智能制造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我国制造业输送高质量高水平的智能制造新生力量。”
程佩谈到:“我们应该做到手里有活,眼里有事,注重人才培养在工程能力深度的提升,工程素养宽度的拓展,以创新为亮点,与院系联合起来,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贯穿CDIO理念,以产品为驱动,以项目为引导,不仅要做工程训练,也应注重思维训练,重基础但也要结合信息技术,智能赋能技术,优化课程资源,借力校企合作,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内容,让学生收获更多,拓展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霍肖谈到:“作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指导教师,我们不仅自身要学习当前先进的工艺方法,掌握先进的理念和设备的操作方法,还需要结合社会的发展积极探索工程实践的教学方法,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优化培养组织模式,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观、质量观和系统观,只有培养出足够多的智能制造人才,才能实现智造强国的目标,因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李兰谈到:“研讨报告清晰地展示了何为智能制造及其在我国将来位列制造强国的战略性地位,启发我思考激光加工如何与智能制造产生同频共振,为产业行业赋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清华大学和上海大学的工训模式和课程架构非常有特色,兼顾了基础和创新,与企业贴合非常紧密,我个人觉得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就业后的角色转变非常有利,值得借鉴学习。”
李萍萍谈到:“通过参加本次智能制造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让我对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要如何培养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基于当前的历史机遇与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的理念和途径也在不断升级转型。我们要培养的学生首先要有家国情怀、要能心里有梦,时刻心系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挑战,要把科技强国作为自己的使命;其次,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卓越的、领军的、创新型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用几种工具、做几件工艺品。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我们要结合学校特色和产教融合,开设一些瞄准卡脖子工程的实践项目,来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技术思维和科学思维。”
林晗谈到:“听了周院士的演讲,我深刻的感受到,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对我们国家的制造水平有清晰的认识,既不能妄自尊大,又不能妄自菲薄。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智能制造以人才为本,我们工程训练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系统工程意识的实践性基础课程,我们要牢记自己的使命,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不懈努力。李双寿、李昕、郭帅、付铁等几位国内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分别就本校的工程训练中心体系进行了介绍,通过他们的介绍,我看到了各高校的共同目标,都是在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不断的努力,各种教学改革,各种产教融合,各种新项目、新理念的提出和落实,都是在急国家之所急,响应国家之所需。让我切实为身为一个工训人感觉自豪,也感觉肩上担子更加重了,我们一刻也不能懈怠,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这一切又都基于我们自身不断的学习、提升。我们要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学习最领先的理念,了解最前沿的技术,用最先进的应用来培养人才。”
罗龙君谈到:“周院士为大学工程实践创新教育指定了改革方向,作为工程实践创新教育的一名基层教职员工,应该按照周院士所讲的智能制造以人才为本,始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学习智能制造知识,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武装头脑,用一流的智能制造知识充实手脚,始终以培养未来实体经济所需的智能制造人才为己任,争做未来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创新教育的先驱者。”
孙祥仲谈到:“其中让我影响最深刻的是中国工程院周济院士主题报告,智能制造人才为本。报告系统地,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智能制造的内涵,解释了HCPS2.0中信息系统增加了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认知部分,不仅具有更强大的感知、决策与控制能力,更是具备了学习认知、产生知识的能力,即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同时,也指出,目前的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制造也在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实现制造装备的数值化转型,第二步是实现智能制造。同时,指出智能制造所需的三类人才。”
汪琦谈到:“周济院士强调了培养和造就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队伍的重要性,提到了工程技术人员接受高质量的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也是对从事工程训练一线教学的各位老师的要求。各个兄弟高校在智能制造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上海大学在打造大工程中心的实践道路上提出的上大方案也令人印象深刻,校企共建补短板,能让学生面对复杂大工程场景,提高工程训练效果;赛课结合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另外一方面能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王俊敏谈到:“培养工程师,首先要加强工程训练,面向工程实际、崇尚实践,要让学生有足够的工程实践,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工程观、质量观、系统观。当前我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智能制造是推进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在此背景下,工程训练以智能制造系统及其生产管控为主线,以工艺原理及其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系列,传授工艺基本知识,训练先进制造基本技能。日常教学工作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1、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教学效果,不断打磨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的课程细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带领学生树立起民族自信,传递工程观、质量观和系统观的理念。2、应积极地完善工程体验和工坊实践项目,让更多专业学生了解工程训练,营造开放的氛围支持学生学以致用,创新创造。”
王亚辉谈到:“通过线上观看这次智能制造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我明确了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是智能制造,也知道作为一名工训老师在当前所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身上所应担当的责任——为国为党培育智能制造方面的工程创新人才。从周济院士智能制造人才为本的报告里我明白了人才是智能制造发展的第一资源,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工训教师,就承担了培养智能制造人才队伍的重任。从李昕主任的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工程训练课程高质量发展报告里,我明白了当前工程训练教育应当贯彻工程观、质量观、系统观的理念,也知道了工程教育应针对所有学生开放,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应设置不同的工训课程,做到理工文管全覆盖,大学四年不断线。”
熊大柱谈到:“通过观看此次研讨会,感触颇深。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全面深化工程实践教育改革,构建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制造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平台,响应国家需求,体现时代特征,才能全面提高实践育人能力。”
易奇昌谈到:“这次研讨会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国内多所高校的专家分享了关于智能制造、工程训练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经验,让我受益良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周济院士做的题为智能制造人才为本的报告,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的根本原因、智能制造的三大范式以及发展智能制造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同时,也让我了解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发展中的核心意义,让我学习到制造技术和智能技术是如何辩证统一融合发展的。这些内容让我对智能制造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能帮助我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周琴谈到:“周济院士在报告中提到一定要高度重视工程训练课程,如何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如何提升实践认识和能力,工程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该很好的加强与提高,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老师们的重担。作为工程训练课程的一线教学老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如何提升自身的实践育人能力,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动手能力,这都是我在工程实践教学中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