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茜解析中国的社会观念如何影响城镇已婚女性的劳动力参与
发布时间:2019.03.14

来源:经济学院 编辑:程亚楠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鹃)3月香樟经济学术圈推送了经济学院陈茜博士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Suqin Ge教授合作的学术论文“Social norms and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urban China”。该论文正式发表于比较经济学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ume 46, Issue 4, December 2018, Pages 966-987)。文章探讨了社会观念如何影响中国城镇已婚女性的劳动力参与意愿,为中国城镇女性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这一课题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文章中所提到的社会观念主要是指男性的性别角色偏好以及家庭生产力。文章的实证结果发现,婆婆的工作状态会通过影响儿子的性别角色偏好和家庭生产力,显著地影响儿媳的劳动参与意愿。具体而言,作者发现不工作的母亲培养的儿子会更倾向于支持传统的性别分工观念,更不希望有一个工作的太太,而且会更不擅长或者不情愿做家务。



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力参与率:1988-2006(UHS)


在近三十年的经济转型中,我国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发生着巨大变化。自80年代末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达到峰值水平(超过90%)后,直至1997年都处于缓慢下降过程。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使得女性劳动参与率呈加速下降趋势。尽管生育率持续走低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得我国整体劳动力参与率不断下降,但是女性劳动参与率相对于男性劳动参与率下降更为迅速,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此研究在前人基础上,从社会观念的变化,尤其是男性的性别角色偏好和家庭生产力的变化分析这一现象。作者通过设计回归模型,利用CGSS2010数据、CFPS2010/2012数据,探究婆婆在丈夫青少年时期是否工作对已婚女性是否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显著性。研究发现无论是否控制已婚女性及丈夫的受教育水平,年龄以及丈夫收入、孩子数量、丈夫原生家庭背景等变量,已婚女性的工作状态均与婆婆的工作状态显著正相关。


进一步的,作者研究了这个关系背后的两种影响机制,即婆婆过去的工作状态如何影响妻子现在的劳动力参与状态:机制一是有工作的母亲培养的儿子比不工作的母亲培养的儿子更不反对妻子工作。通过构建模型研究母亲是否工作对儿子性别角色态度的影响的显著性,其中丈夫的性别角色偏好根据其对“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及“在经济不景气时,应该先解雇女员工”的回应构建。相应回归结果表明母亲的工作经历会显著影响儿子的性别观念,即母亲工作的男性持有更加平等的性别角色态度。


机制二是即使男性有类似的性别角色偏好,有工作的母亲抚养大的男性在家务上可能会比其他男性更有效率,或者比其他男性更愿意做家务,或更不介意外包家务劳动,从而降低妻子做家务的时间,提高妻子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通过模型探究婆婆的工作状态对妻子做家务的时间是否有显著影响。相应回归结果显示婆婆是否工作对于工作的已婚女性花费在做家务的时间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不工作女性则无显著影响。为了检验实证结果是否稳健,该研究还进行了大量的稳健性测试。文章的研究结果也表明,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引起的女性劳动参与率的骤降有可能对新一代年轻女性的劳动力供给行为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论文链接1:https://doi.org/10.1016/j.jce.2018.02.002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