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晓莉)1月19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计划生育研究所袁水桥教授与美国内华达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合作的研究成果:“Motile cilia of the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require miR-34/miR-449 for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to generate luminal turbulence”。
该研究首次利用miRNA基因双敲除小鼠模型(miR-34/449-/-和Foxj1-cre-miR-34/449lox/lox),结合高分辨率显微成像系统首次观察到了,输出小管中的运动纤毛呈现“涡轮搅动”式的杂乱无章的摆动模式,这完全刷新了以前人们对纤毛摆动的认识。这种独特的纤毛摆动模式跟其它器官(大脑、呼吸道和输卵管)中纤毛摆动模式完全不同,有望改写传统教科书上对男性输出小管运动纤毛的摆动模式的认识。研究发现,输出小管上皮的纤毛并不是全部朝着一个方向(附睾的方向)呈波浪状摆动,而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呈鞭打式摆动,这样的运动方式对管腔中的液体产生一种向心力而形成液体湍流,使其中不具备运动能力的精子保持悬浮状态而不会阻塞管腔;运输精子到达附睾的主要动力却是来自输出小管管壁平滑肌收缩产生的蠕动效应。如果破坏输出小管纤毛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条件性敲除小鼠输出小管纤毛中的miR-34/449家族),将会造成精子阻塞管腔,从而导致管腔液体吸收障碍,过多的液体产生的反压力将导致睾丸生精上皮的萎缩从而导致不育;非常有趣的是,如果通过显微手术的方式在睾丸网的位置打孔解除睾丸液所致的睾丸内高压力后,萎缩的生精上皮得到恢复,敲除小鼠睾丸内能够见到正常精子发生过程。如果解除过多液体所致的睾丸的高压力,萎缩的生精上皮将得到恢复。这一研究结果提示,临床上某些少、弱精子症甚至无精子患者,其可能的首发病因或许不是睾丸精子发生障碍,而是由于输出小管阻塞所致;因而通过显微手术解除输出小管阻塞也许可为治疗这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袁水桥教授是计生所2016年通过“东湖论坛”引进的海外人才,回国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武汉市应用基础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项目等多个项目的资助,回国两年多时间,已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6篇。袁水桥教授引进回国后,对计生所的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计生所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获批率已连续3年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