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研讨会 · 记者观察】

让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更加鲜艳

发布时间:2024.05.27

来源:华科大新闻中心 编辑:张雯怡 浏览次数:

■记者 张雯怡 范千


“中华文明的出现离不开长江、黄河流域的水文与气候条件。中国北方粟作和南方稻作两大农业体系涵盖的地理面积非常大,这赋予了中国早期农业文明宽广的基础、广阔的回旋余地和抗风险力,使中国农业社会得以长期保持稳定……”4月17日,华中科技大学第2515期人文讲座一如既往地深受追捧。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带来讲座“何以中国——地理气候与人类文明变迁”。座位坐满了,就干脆席地而坐,地上没有空位了,就站在门口听,活动现场热闹非凡,人群中时不时爆发笑声和掌声。


在华科大,以人文讲座为代表的文化活动常伴师生左右。润物细无声,文化素质教育不但走进了课堂,更把人文情怀的种子播撒师生心间。


为何一所最早以工科见长的学校如此执著于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Z世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之路又该如何前行?请随记者一探究竟。


勇争先,率先举起文化素质教育大旗


图为杨叔子院士主讲第1000期人文素质教育讲座

图为全国首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揭牌成立


翻开1994年的校报,上面记录着第一场人文讲座的盛况。“教室座无虚席,连走道和走廊上都挤满了听众,报告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当年3月3日,人文讲座拉开序幕,目前已举办2500多期。30年来,杨振宁、葛剑雄、金一南、余华、康震等一大批知名学者、人文大师等走上讲坛。如今,人文讲座听众已超过70万人,成为华科大学子的“必修课”。以人文讲座为突破口,学校在全国理工类高校中率先举起文化素质教育的大旗。


关于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早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了。当时,“院校调整”后的大学发展模式弊端显现,社会开始反思高等教育现状。学校顺应时代呼唤,较早开始对高等教育的反思,组织了两次大型调研,取得大量第一手材料。时任校长杨叔子院士将那时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概括为“五重五轻”,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其中,“重功利、轻素质”是根本性的原因。学校认为,教育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人才的差别更多体现在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上,反映到教育上,则是要加强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逐步成为学校上下一致的共识。


1994年1月,我校成立文学院,依托文学院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想法提上日程,并以人文讲座为突破口拉开帷幕。学校在以工科为主的高校中率先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并积极进行有益的改革探索。1995年,学校第一个文化素质教育文件出台。1997年,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立;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杨叔子任主任委员。1999年,我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勤探索,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图为“启明读书”活动现场

图为“公德长征”进列车活动现场

图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展示


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指导思想,学校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该体系以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创新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为基础,全力营造科学与人文相融、高雅与通俗相通、课内与课外互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生动局面。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2000年以后,学校逐步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启明读书活动”;每年举办“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要求本科生和研究生必须通过该项测试。在学生培养体系方面,学校借鉴通识教育的经验,结合实际,在本科生前三个学期,按文、理、工学科大类实行打通培养;在专业培养上,采用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相结合的方式,鼓励优秀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人文讲座、自然科学讲座的频繁举办让学子得以跨学科学习,极大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以社会实践拓展文化素质教育渠道


在拓展和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坚持实践导向,积极搭建实践性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倡导全员育人向全员自育转化,一方面将文化素质教育注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品德培养上,学校通过“弘德讲堂”“烈士寻亲”“公德长征”等活动,让学生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迅速成长。在创新能力培养上,学校创立多个平台并设立创新基金,鼓励优秀大学生和相关团队积极参与实战实练。各种学生社团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也为学子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打造高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


传统的专业课教学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专业精神的培养和专业文化的熏陶。学校提出,要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要全面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促进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结合专业课开展人文教育主题对100余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调查,探索其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在2003年出版《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汇编结合专业教学开展人文教育的案例、经验,引导教师在专业教育中结合人文教育,升华教学思想和观念。“读书沙龙”“教师经典名著读书班”等活动的开展也进一步提升了教职工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持续进行的重要保障。杨叔子、李培根、刘献君、欧阳康、涂又光、文辅相、余东升等学者出版和发表一大批著作、论文,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专家学者提出的新理论、新思路,有力推动了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获批“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承担“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全员育人和全员自育互动:构建以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为目标的大学生文化素质实践教育体系”等教育部重大相关研究课题,还获得20余项有关文化素质教育的省部级课题。


新挑战,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


图为首部大型舞台剧《生命之重》

图为思政课堂走出校园

图为玉兰诗会现场


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也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提出新要求。与此同时,“Z世代”大学生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的主力军。他们独特的观念认知、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给育人工作带来新挑战。文化在发展、教育在发展,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华科大提出“让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更加鲜艳”,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加快实施一流本科教育改革与建设工程的意见》出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坚持素质教育发展理念,更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建设提出新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四位一体的育人思路,瞄准拔创新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美育实践上不断前行。


——“大思政课”立心


2022年5月12日,全国首部工科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在校发布。该书以学校电气工程等优势工科专业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提供一种可具体操作的课程思政教学思路和方法。


为了全面部署、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华中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四进”建设,重点从教学研究、学科指南、案例示范、评价体系四个层面进行了布局和实践探索,基本形成“教师人人讲育人、课程门门有思政”的局面。


学校进一步筑牢课堂“主渠道”,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必修课程体系和以“深度中国”为代表的思政课选修课体系建设,梳理提升新时代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凸显中华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联手打造“大思政课”、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名师牵头+集体备课”、家校“同育”体系等举措,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凝聚了育人合力。


积极挖掘区域红色文化、校史资源等,学校组织编写教学资源库;依托我校多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研究中心、博物馆等联合建设思政课研修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现场专题教学,邀请基地专家来校讲授专题思政课,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在以往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各种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仅在2023年暑假,我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研中心就牵头立项40个社会实践项目奔赴全国各地开展调研。


——文化自信铸魂


2018年,《献璞集——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诗歌选(第一辑)》出版;2023年推出第二辑,共收录近 600首优秀古体诗、现代诗作品。诗词的作者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广泛分布在20多个院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抓手。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致力于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英才。


学校立足学生兴趣爱好,创造条件、打造平台、规范管理,切实将传统文化特色社团建设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繁荣校园文化、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众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子在笛箫协会、夏雨诗社等社团得遇“知音”,共同成长。将华科大元素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玉兰诗会”、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开展的汉服摄影文化节、中华传统文化晚会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在校园形成常态,吸引中外学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校园文化浸润


“为华中大的明天团结奋进,为祖国的明天共谱华章……”曲调激昂、催人奋进的《华中科技大学校歌》在校庆期间正式发布,迅速被师生传唱。校歌是学校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标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坚持推进“文化荣校”战略,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


打造校园文化新载体,学校利用校庆的良好契机,不断丰富校园精神新内涵,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段正澄院士为原型打造的“大学大师剧”《生命之重》收获广泛赞誉;宣传片《以创新 致卓越》讲述70年来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立志办更好的大学的故事;系列丛书《聚焦华中大》等分门别类再现华科大人的努力奋进。


品牌特色不断凸显。经过“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阶段的培育,学校支持建设29个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并于2023年启动华中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文化品牌立项申报。在加强已立项文化品牌建设基础上,学校发掘和培育新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由我校主导发起的“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塑造讲好中国故事的华中大品牌》入选第二届全国高校宣传工作十大创新推广案例。


——美育教育添彩


本科生至少要选修1门艺术类课程,修满2个学分;除开设美育通识课程外,学校还面向学生陆续开设器乐、戏剧、合唱、舞蹈等艺术实践与体验课……2023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聚焦华科大,报道我校构建起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持续推进美育工作做深做实的故事。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学校从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等方面,持续加强美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顶层设计筑牢根基。学校多举措将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艺术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成立艺术学院;出台《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全面加强与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劳动教育20条”“体育20条”“美育20条”等文件;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落实“一生一艺”计划,实施美育教育“三个100”方案。营造全方位育人文化。学校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实践活动,持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为师生打造“有品德、有品质、有品位”的大学文化。


再出发,丰富新时代文化素质教育内涵


图为“讲好华科大故事”文化成果展演

图为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新时代新征程,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华科大何为?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校长尤政认为:“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遵循,也对高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结合点,要充分发挥自己在知识和文化领域的优势,重视文化育人,切实强化文化素质教育。


再思考、再出发,挖掘新内涵、明晰新任务、拓展新路径,赋予文化素质教育以时代精神新内涵,已成为新征程上华科大人的使命担当。


“要将文化素质教育打造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底层基石”“要进一步明确文化素质教育定位和发展的大方向”“加强互鉴对话,建构中国自主知识教育体系层面上的文化素质教育”2023年12月8日,学校多个部门、院系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建言献策。


2023年12月22日,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会上再次就厘清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五育并举、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系统推进课程教学、思政活动、学生工作等,一体化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等展开探讨,为新时代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最基础、最核心的教育去理解。要以中国文化经典、中国案例、中国故事为学生培根铸魂,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教育,加强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来推进。要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支持保障;调动学院、教师参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与学术研究。要系统谋划、一体化推进;将文化素质教育与学生成长需求相结合,立足当前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缺项、弱项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针对性。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继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丰富课程数量、提升课程质量,进一步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探索普通班、实验班课程分类建设和优势学科院系试点建设相结合,多方案开展具有特色的课程建设。



因势而起、因人而兴、因德而盛,文化素质教育体现了强大的生机活力。30多年来,学校发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不变。“新时代,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高校要凝神聚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水平人才、一流人才、拔尖创新人才。”5月7日,尤政在《光明日报》“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栏目发表文章《坚定文化自信,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深入阐述新时代高校为何、如何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擘画华科大文化素质教育新蓝图。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德才兼备,以德率才,在走向社会后善于自觉地从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优秀文化养分中汲取前进定力,进而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在脚踏实地躬身践行中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他的话语铿锵有力。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