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力” 开放合作】生命学院:凝心聚力,奋楫争先,促进国际合作“纵广深”发展
发布时间:2022.07.01

来源:生命学院、国际交流处 编辑:张雯怡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生命学院自1980年建院以来,始终坚持以“理工医交叉“为发展思路,高度重视不同学科及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积极推进国际化建设,与多所海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近年来,学院锚定“四个面向”,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将国际交流合作纳入学院发展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不断拓展学院全球开放发展的新格局,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深耕生命科学,建立长期科研合作


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正在推动生命科学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生命科学也日益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近年来,学院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关键技术领域,与多所世界一流院校展开深度合作,科学研究成果斐然。


2021年4-6月,学院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刘剑峰教授团队联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蒙彼利埃功能基因组研究所及多个国内外重点科研机构,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揭示了人体内最大的膜受体蛋白家族的两项重要研究成果,对开发特异性靶向异源二聚体药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与法方长期保持密切科研合作,成果丰硕。


科研成果的喷薄并非朝夕之功。刘剑峰教授团队自2004年来便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蒙彼利埃功能基因组研究所、巴黎科钦研究所、美国密西根大学等多个世界一流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合作,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在重要生理功能相关基因、蛋白方面开展了多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开拓性的基础与转化研究,历经十余年深厚积淀,于近年产出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至今已在一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Cell 2篇,Nature 2篇。刘剑峰教授也由于其在推动中法两国科研教育合作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棕榈骑士教育勋章”。


2011年,刘剑峰教授获颁法国棕榈骑士教育勋章


作为癌症多发国,我国癌症患者生存率总体较低,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早期癌症难以得到及时的发现与诊断。学院谢庆国教授团队苦心孤诣十余年,发展出具有全套自主产权的数字PET技术体系,能更加精准地发现包括肿瘤在内的各类病灶,大幅提前了癌症的诊疗时间。


全数字PET发明人谢庆国教授


作为全球领先的原创技术,数字PET创新高地的确立,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前来合作。2017年,世界首台动物全数字PET仪器落地芬兰国家PET中心。同年10月,数字PET团队和意大利地中海神经研究所联合创办数字PET莫里塞研究中心,这也是意大利首个由中国机构设置的海外研究中心。此外,团队也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等世界一流名校保持合作关系,持续推进国际科技创新。


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营造浓郁科研国际化氛围。学院迄今已与多所国外一流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建7个国际联合科研平台,合作范围覆盖北美、欧、亚、大洋洲等四大洲。其中感知生物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和中英HUST-RRes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为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学院也积极组织学院教师申报国际交流合作科研项目,至今已获批60余项。


谱写国际化办学新篇章,将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和你们一起庆祝这个时刻……”

这段不太熟练的中文来自埃夫里-巴黎萨克雷大学校长Patrick Curmi教授。2022年4月8日,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埃夫里-萨克雷大学以及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的近百名代表齐聚云端,庆祝由中法生物科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一周年。透过镜头,Patrick Curmi教授微笑着问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首届同学们。


2022年,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周年庆典


在对法合作的深厚积累基础上,学院持续探索新时代国际合作新模式,推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内育人体系的深度融合发展,以培养兼具坚实专业基础和广阔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响应国家关于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号召,就开设我校首个本科合作办学项目与法方两校进行进一步洽谈。经过数年精心筹备,我校与巴黎萨克雷大学联合开设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20年通过教育部审批,并于次年正式开始运行,首期招收了48名优秀学生。项目实施双学籍学位制,通过引进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广为称道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汇聚中法优秀师资和科教资源,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国际化的生物科学教育。就读于该项目的何雨萱同学表示,自己在项目中感受到了一种包容温暖的氛围,教师对专业的热爱时刻感染着同学们,他们认真倾听与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也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和尝试。此外,丰富的项目活动也让她对迎接未来的挑战充满信心。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届学生合影


学院还于2017年与法国埃夫里-萨克雷大学和巴黎萨克雷大学三方开设了“3+0.5+1.5“生物健康硕士项目。该项目采用中法学生合班上课的教学模式,现已招收了五届学生,受到广泛好评。项目首届毕业生杨天翔表示:“生物健康硕士项目提供了非常优秀的平台。我们不仅在教室中上课,也在法国实验室有六个月的实习,这让我切实了解到科学研究者如何进行工作,也给予了我获益至今的宝贵经验。”该项目也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面橱窗——在培养的53名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中,有15名来自法国。法国学生Ouarda表示,项目的学习生活让她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成为了她人生旅途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8年,“3+0.5+1.5“生物健康硕士项目首届学生在法国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答辩


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让优秀人才“走出去”


2021年11月15日,2021年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全球总决赛落下帷幕。这项生命科学、数学、化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跨学科交叉的竞赛由麻省理工大学于2003年创办,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顶级赛事。大赛金奖榜单上,HUST-China和HUST2-China两支由学院本科生组成的队伍赫然在列。


2021年iGEM大赛金奖名单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以国际竞赛为抓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iGEM、BioMod等极具影响力的国际赛事,探索当代生命科学前沿,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华中大学子的风采。学生近年在国际大赛中斩获国际金奖9枚,银奖7枚及多项最佳单项奖,在众多高校生命科学相关院系中实现领跑。


HUST-China团队获2017年iGEM国际金奖


对生命学子来说,国际交流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词。学生从入学开始便浸润在开放的国际化氛围中。学院坚持在育人全过程中推行国际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着力为优秀科研人才提供广阔发展平台。近五年来,400余名学生参加了与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顶尖名校的短期交流项目;超过120名生命学子相继进入哈佛、斯坦福、耶鲁等顶尖名校,在生命科学领域进一步深造。


生命学子参加暑期美国哈佛大学海外研学项目


这些在世界舞台挥洒青春的同学们,逐步成长为学科领域新一代领军人才。现任芝加哥大学人类遗传学系、遗传医学科助理教授的陈梦洁,于2019年荣获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美国斯隆研究奖。她是学院2009届学生,也是中国留学基金委—耶鲁大学生物医学世界学者奖学金项目的入选者。该项目每年在清华、北大和我校等9所国内一流高校中展开选拔,选送8到10名优秀本科生前往美国耶鲁大学攻读硕博学位,竞争异常激烈。近年来,学院陆续有9名学生被该项目录取,仅2018年就有3名。


生命学院校友陈梦洁获2019年美国斯隆研究奖


高质量国际交流助推学院国际化育人体系的建立,并逐渐在国际打响品牌。在2017年的国际学科评估中,由美国双院院士Dennis Discher等世界顶尖专家组成的评估组来访学院,并对学院学科建设情况做出了高度评价。专家一致认为,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学两个学科是杰出的(Outstanding),而本科生培养和教育质量堪称卓越(Exceptional)。


2017年,国际学科评估报告会


聚焦“高精尖缺”,与海外学术大师建立密切合作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本庶佑从时任校长的李元元院士手中接过聘书,正式成为我校生命学院荣誉教授。本庶教授对学院建设水平表示赞赏,并表达了与我校在免疫学领域的合作意愿。


2019年,本庶佑教授授聘仪式


本庶教授并非首位与学院建立合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近五年,学院全面拓宽外专来访范围。以诺贝尔奖得主托马斯•聚德霍夫、埃尔文﹒内尔为代表的一批国际学术大师陆续均来访,以举行学术讲座等形式与师生进行交流,来访总数达近600人次。


2010年,诺贝尔奖得主埃尔文﹒内尔来访我校


学院持续与高水平海外专家建立深度合作,引起多方瞩目。于2008年获批教育部、外专局高端引智基地,服务高层次国际人才引进交流,因成效显著获评优秀,于2019年再次获得资助。2017年,原俄罗斯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现在学院任教的Valeri Saveliev教授受邀参加了李克强总理出席的春节座谈会,并获得了5分钟的演讲机会;学术大师、法国科学院院士Joël Bockaert教授于2012年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同时Bockaert院士和Jean-Philippe PIN教授、Philippe Rondard教授还分别获得湖北省政府于2011年、2010年、2013年颁发的“编钟奖”;来自意大利的Nicola D'ASCENZO教授更是携妻子儿女于2018年来到中国定居,一家四口都成为“新中国人”。


2017年,Valeri Saveliev教授受邀参加春节座谈会

Joël Bockaert院士、Jean-Philippe PIN教授、Philippe Rondard教授荣获湖北省政府2011、2010、2013年编钟奖。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院持续组织各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常态化、系列化地举办了国际肿瘤与衰老研讨会、国际再生医学材料系列会议等多场高水平国际会议,吸引了多名海外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会,大力促进学科间的思维碰撞与成果交流。其中,中法系列会议成功举办了10届,疫情前每年约有35-40名外国高端专家学者来华参加会议,疫情后也以线上形式保持交流。在2021年圆满落幕的第九届肿瘤与衰老系列国际会议中,来自中法两国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及多家企业代表均以线上形式参加了会议,并就癌症相关信号通路的基础机制等生命科学前沿方向开展学术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密切了科研合作。


2021年,第九届肿瘤与衰老国际会议暨第五届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论坛


广聚天下英才而育,培养优质国际学生


“强烈推荐大家到中国的华中科技大学留学。对我来说,这次实习让我从专业学习到人格发展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令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甚至整个人生规划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这段热情洋溢的推荐来自德国小伙米勒。2017年,就读于德国莱茵美因应用科学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的米勒来到由谢庆国教授主持的华中大数字PET实验室,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实习。这段生活给米勒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他决定写封推荐信向同学们宣传华中大,这封信也登上了莱茵美因应用科学大学的官网首页。


2018年,米勒的推荐信登上莱茵美因应用科学大学的官网首页


近年,有更多国际学生通过各种长短期项目来到学院,在充实的校园生活挥洒青春、感受中国。截至2018年,学院留学生总数已达到179人,位于全校第二。


2019年第五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来自卢旺达的硕士生BRICARD MBITUYIMANA(中文名:易满)、来自尼泊尔的博士生MANJILA ADHIKARI(中文名:马洁)和同课题组国际学生白鸥一道组队代表我校参赛,并获得大赛国际赛道全国铜奖。


第五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证书


杨光教授课题组国际化学生群体是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示范。团队多元化程度高,迄今为止已招收了20余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团队积极组织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举行各类交流活动,中外学生相处融洽。在温暖友善的氛围中,留学生获得了高质量培养,近年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0余篇,且每年均有留学生获评校级先进个人。2019年,该团队共有8名留学生获得学校表彰。


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优秀国际学生表彰大会


打响华中大品牌,促进教育合作共赢


2019年11月4日,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等11个国家的18位来宾齐聚华中大。他们是医学、生物学、药学等领域的教授、研究员或政府官员,但在这里,他们同为生物制药技术国际培训班的学员。本次培训班为期三周,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主办、学院承办,以推动生物制药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为宗旨,扩大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积极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疫情期间,学院也通过线上方式持续提升知名度。于2021年获批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四年制留学生班,已向国外高中开展多场线上宣讲。


2019年,科技部生物制药技术国际培训班合影



2021国际学生“留学华中大”线上推广系列宣讲——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场


学院积极建设国际特色品牌,广纳天下贤才而育。中欧前沿研究与工业智能信号处理暑期学校(简称INFIERI)项目在海外久负盛名,曾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举办,学院参与举办第五届,我校是其亚洲办学的第一站。此次INFIERI吸引了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50名硕博和博士后参加。


2019年,第五届中欧前沿研究与工业智能信号处理暑期学校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未来,生命学院将充分认识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继续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凝聚开放、信任、团结的价值共识,勇担新时代下教育对外开放的使命与责任。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新形式,服务对外开放大局,让华中大声音响彻世界舞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贡献。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