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5月13日,学校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交流会召开,基础医学院、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图书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总务后勤处、航空航天学院六个单位分别就“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交流了经验和体会。本站将陆续刊发相关单位“我为群众办实事”经验文章。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基础医学院在广泛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广大教师所想所盼,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真正把实事做在教师的心坎上。
办好教师发展实事,勇做“铺路石”
推动教师发展支撑科研平台建设。中小型设备缺乏、共享不畅、使用率不高且缺乏维修经费等一直是制约教师快速发展的顽瘴痼疾,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学院把建设中小型科研公共平台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四项大事之一。2022年,利用部分实验室搬入转化医学大楼的契机,学院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腾出大半层楼,并用学科建设经费支持建设公共科研平台。在广泛征征教师需求的基础上,学院制定了两年建设方案,计划建设流式中心、成像中心、蛋白技术中心等5个平台。教师们普遍反映此项工作管长远、得民心,为每位教师提供了同等发展机会,是一件大实事。
创新实施新进教师导师制。近年来学院新进青年教师多,他们课堂教学经验、研究生指导经验缺乏,成长周期长。为帮助他们度过适应期,学院于2021年推出“新进教师导师制”,为新进教师配备教学导师、科研工作导师、研究生工作导师等。新进教师第一年全程跟随教学导师听课,和本科生一起参加理论课考试,考试优秀且一年后通过教学资格准入考核方可取得教学上岗证;科研工作导师和研究生工作导师对新进教师在研究生培养、科研方向、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指导和帮扶,以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积极实施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开展高层次人才精准培养工作,用一流学科建设经费精准支持后备人才。对后备人才精准帮扶,协助其完善申报书、答辩演示文稿,领入学术圈等,做好帮扶工作。2021年“四青”人才申报互斥,学院第一时间获取有关信息,在学校人才办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在半天时间内完成向教育部报备事宜,并处理好“青年长江”申报问题,学院一名副教授成功入选国家优青。
做好教师思想实事,甘当“勤务兵”
用心服务,稳定吸引人才。海归教师思想活跃,且大部分新进海归教师与学校、学院学缘关系不强。引进人才不易,稳定人才更难。学院形成党政齐抓共管人才工作格局,院长负责引进,书记负责落实配套服务。在配套经费、研究生指标、实验室面积等难以完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打好服务牌,开展人才一对一服务,在子女入学入托、配偶安置、周转住房安排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针对部分人才的提出的问题和诉求,学校高度重视,校领导多次与人才面对面谈心谈话。学院认真梳理诉求,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及时解决有关问题。
结交朋友,做好人才思想引领。学院近年来发展10位青年教师入党,其中海归教授5位,“青年千人”3位。学院党委书记在同他们长期交往服务中成为了真心朋友,并担当他们的入党介绍人。2022年学院通过深入各系走访,将教师党员发展任务和学科建设目标任务一并分配到各系部,形成上下合力。2020年,一位海归人才在疫情防控中第一个报名参加学院突击队,随后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并于次年入党,他说:“我所看到的是‘跟我上’,我信仰这个。”一位58岁的教师在担任疫情防控志愿者后,在临近退休之际提交了入党申请。2019年,学院一位年轻海归人才教授因病去世,生前学院给予无微不至关怀,协助各类荣誉申报材料撰写、全程参与医院会诊治疗等等,其本人和父母深受感动。今年5月初,该教授父母主动将其生前遗产400万元无偿捐献给学校,用于励志助学。
丰富教师文化实事,当好“背景板”
搭建文体活动舞台,丰富教师生活。为缓解疫情封控和繁重教学科研任务带来的压力,学院主动作为,开展系列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生活。组织动员各类人才参加学院职工篮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开展春季师生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对抗赛。2022年学院篮球队第一次参加学校职工篮球联赛,这也是医科院系第一次派队参加该比赛。营造家的氛围,上下半年各开展一次教师集体生日会;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开展新进教师入职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让教师切实感受到人情味和归属感。
搭建宣传平台,增强荣誉感。为庆祝建校70周年和医学院建院115周年,学院开展“迎校庆讲基础故事”活动,活动分为“人物访谈”“成果展示”“追忆历史”“基层风采”4个部分。以学生采访为主,重点宣传在2021年获得优秀表彰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讲好身边人的故事,树立标杆,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踏上新征程,学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宝贵经验,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争取以优异的成绩为校庆添彩,为党的二十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