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资料图片
各位同学:
晚上好!
昨天,学校有同志告诉我,有关机构公布了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我校的名次较以往下降了一名,此事引起广大同学的高度关注,成为白云黄鹤BBS论坛热议的话题。我打开网络看了一下,看后我很感慨。大家这么关心学校的发展,我认为,你们实在太可爱了。但是,我想,你们知道的问题比我所知道的问题少得多。正好借今天这个机会,向同学们讲一讲我们学校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难。我坦诚地告诉大家,今天我所讲的还不是所有的问题和困难,只是主要的。
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有没有信心?有!那么,接下来我要告诉同学们,我们的信心在哪里。最后,我还要告诉同学们,我们正在低调奋进。
一、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
(一)存在的问题
同学们,对于网上报道的大学排名,刚才欧阳书记讲了,广东的一家研究机构把我们学校排到了第八,中国科技大学排到第七了,超过了我们。对此,同学们忧心忡忡。但是,我要说,这个排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还有远比这严重得多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我校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太少的问题,同学们对此很敏感,我认为这是对的。的的确确,我们学校所得到的科技奖项连续有几年不能令人满意。我也已经不止一次地在学校向干部和教师呼吁,我们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下面,我再给大家讲一些大家不是很清楚的情况。
本网相关报道:李校长解读我校危机:“别为排名所累”
1.人才问题
在人才方面,我们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今天才有的。今天我们面临人才问题,是因为这些年国内有些学校在吸引人才方面力度特别大,速度特别快。比如说上海交大,最近十来年,他们在吸引人才,尤其是海外人才方面,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又比如像浙大、中国科大这些学校,应该说都比我们好。整体上讲,我们在人才方面跟他们比起来,问题的确是非常严峻的。我举个例子,大概在五年前,一般认为,上海交大的机械学科是不如我们的。但是,最近这些年他们吸引了很多人才,包括海外的、国内的。这样一来,他们的情况就有了很大的改观。由于引进了一批40岁左右的人才,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他们的自然科学基金数目一下子就上去了。所以,在最近几年机械学科的排名中,他们都排在我们前面。
人才方面,我可以从以下几个分量很重的指标来进行比较:
一是院士的数目。在院士的数目上,我们还不能跟上海交大、浙大比,因为跟这些学校比,我们有明显的差距。
我可以告诉大家,大概最近五年来,地理位置上跟我们临近的中南大学增加了5位院士。所谓增加,是指这些院士是由这所学校自己培养出来的,不是引进过来的。我们学校只有两位。四川大学也是5位。其中他们的医科(湘雅医学院和华西医学院)都增加了院士,而我们的医科到目前都还没有。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你们肯定认为这些学校比我们差。但我不这样认为。清华、北大,我们不去跟他们比;交大、浙大,跟他们比,我们也要差一些。跟中南、川大这样的大学比,我们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这肯定是你们不愿看到的,但是,这是事实,我非常清楚。
二是长江学者的数目。跟交大、浙大比,我们也有差距,并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三是“863”专家数。我曾经是国家“863”专家组的成员。当时,东南大学在“863”专家组的成员有7个,我们只有3个。今天,我们只剩1个了。与这些在大家心目中和我们差不多的学校比起来,这样的数据比较也说明某些问题。
此外,还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创新团队的数目等等,相比起来,我们都还有不小的差距。总之,在人才方面我们的差距是全面的。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告诉大家,我从来没有一天因为别人将我们排名比较靠前而沾沾自喜过。学校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教师队伍中的人才决定了我们这支队伍的实力,也决定了我们今后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和学校的领导班子都心急如焚。
2.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问题
我们学校已经连续几年没有1篇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而四川大学去年一年就有4篇。
3.国家重大专项问题
有一些体现学校实力的国家级重大专项,如国家下一步要推进的“大飞机”项目,我们恐怕很难沾上边,大不了在项目的外围,看我们能不能做一些事情。也许同学们可以谅解,因为我们没有航空专业。但是,我认为,在“大飞机”项目上,并非一定要有航空专业你才能切入进去。“大飞机”项目涉及的领域很广,比如说,材料一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我们在这一方面显然没有优势。再比如月球车项目,哈工大就切入进去了。其实,就在这一点上,前几年哈工大和我们的差别还不大。当然,他们有传统优势,与军工和航空航天关系比较密切。总而言之,目前在国家重大的有影响的领域,很少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4.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数问题
我们的项目数不少,但重点项目数我们排不进前十名。重点项目数也是反映学校科研质量的重要指标,水平高的学校,承担的重点项目应该多一些。应该说,我们在高质量的科研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5.重大科技奖项问题
最近几年,我们获得的国家重大科技奖项甚至还不如原华中理工大学多。而距离我们很近的中南大学就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去年又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至于其他的学校,大家都看得到,清华大学去年获奖的项目有13项。我们呢?只有3项,而且还不全是由我们牵头的。这显然不能令人满意。
6.研究生生源问题
我们本科生的生源应该是不错的,这得益于我们学校总的声誉较好。而我们研究生的生源来自“985”院校比较少。我并不是说来自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一定比别人差,但是,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总体来讲,我们的研究生来源不是一流大学,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在研究生教育的起始阶段就比别人差了一截。我们的研究生来自像交大、浙大、哈工大这样的“985”名校的也相当少,更别说清华的本科毕业生来我校读研究生了,那是稀缺资源,少之又少。
7.本科教学质量问题
我认为,我们的学风总体上是好的。但是我一直在想,我们曾有的“学在华中大”的美誉,在今天来看,是不是有一点名不副实?我心里有很大的疑问。我在BBS上看到一个人发帖子说:“什么‘学在华中大’?那是你们自己在陶醉,充其量你们在武汉地区而已。看看人家中科大,人家玩命学习,到了中科大你才知道学在哪里。”我相信他说的。近两年,我们就一直在号召建设“一流教学,一流本科”。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教风学风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去年本科教学评估之后,仍在继续推进“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原因。同学们心里可能更清楚,也许跟某些院校比,我们现在还不错,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悠然自得,自我陶醉,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呢?当然,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共同努力。
8.服务质量问题
我对我们学校的服务质量是清楚的,尤其是在为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的服务上,质量还存在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其中涉及一些职能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
9.干部、教师的工作作风问题
我们干部的作风、教师的作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退化。我们似乎在慢慢地丢弃学校的优良传统。我们总是讲,绝大多数干部和教师是好的。但是,不能否认,某一些干部、教师的作风不仅不过硬,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如果我们校园的良好风气能形成一股强大气势的话,在这样的氛围中,我相信,不正之风是难以立足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认为是不好的东西,某些人却不以为然。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正在侵蚀我们的学校。
(二)面临的困难
1.缺少国家大力度的支持
我们国家推行了促进大学发展的“985工程”和“211工程”。“985工程”一共支持30多所大学,我们得到的支持属于中下等。每年这些学校从教育部得到的经费,清华、北大各18个亿,交大、浙大各6个亿。交大、浙大除了教育部给他们的6个亿,地方政府又给他们配套6个亿,一共12个亿。我们只有3个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到交大之前,以工科为主的上海交大,其规模比我们小多了,即使现在,规模依然不如我们,而他们有12个亿,我们只有3个亿。还有复旦、浙大、南大、东南大,这些都是12个亿的水平。连和我们同处一地的武大也有4亿多。同学们可能不服气,那是因为合并之前,武大、武测、水利电力大学3个都是“211工程”院校,我们合并时只有一个“211工程”大学。总而言之,我们从国家获得的经费支持是偏少的。
2.缺少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地方政府的支持很重要。中山大学和我们一样从教育部拿到的经费只有3亿,但广东、广州省市政府给她9亿,她就有了12亿。应该说,湖北省、武汉市给我们的支持还是很大的,但由于过去几年区域经济不活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也得体谅。之所以上海交大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吸引人才的力度那么大,我想这与地方政府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在政府的科技项目方面,上海市科委掌握的科技经费大概是湖北省科技厅的十倍。元旦前夕,我到上海交大开会,他们的机械学院院长告诉我,前几天他和党委书记一起去找市长,表示想切入“大飞机”项目,他们希望政府支持他们三千万,结果上海市决定给他们1个亿的研究经费。
3.财政收入紧张
我跟大家谈一谈学校的财政收入状况。2005年有一项统计,我校人均财政经费在教育部直属的70多所高校中排第47位,而我们教职工的人均收入排名第17位。我们的财政在其他方面可以紧缩,但教师的收入不能太低,否则他们就不会留在我们学校了。当时有人说,我们是用人均第47的财政收入,支撑着人均收入第17位的全校教职工,还要力争学校排名第七的综合实力,谈何容易啊?
4.所处区域的经济不活跃
地处浙江、上海、广东的高校,不仅有政府的支持,还有企业的支持。但是,在我们湖北就比较难。周济同志担任校长时,提出“育人为本,教学、科研、产业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并提出立足于“两湖两广,江河海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思路。我们在沿海等地拓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毕竟在湖北得到的项目支持比较少。
5.地域劣势对人才的影响。
有时候我们也很无奈。我感到奇怪的是:对于做学问,中国老百姓为什么都强调要在大都市?在美国,没听说一定要去华盛顿、纽约的。很多名校就在偏远的地方,就像关山口,这是做学问的好地方。但有些人就是不搭理你,比如说,海外回国人员到这里来工作,男士动心了,女士坚决不同意,有时候就因为这个原因最终没有来。还有少数男士很坚定地来了,但还得和女士两地分居。所以说,地域劣势对人才的影响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6.政治影响不够
相对于那些名校而言,华中科技大学的政治影响力是很弱的。我们学校整体政治影响力弱,那会有什么影响?影响就是我们难以争取到各方面的支持。
7.社会捐助少
和其他一些名校比较,一方面,我们从中央和地方政府争取到的经费支持比他们少;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名校的历史长,一些老校友的经济实力强,社会影响大,他们得到的社会捐助比我们多。这两项收入相加,再与我们比,我们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8.基础建设欠账多
这些年,我们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学校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欠账”。我说的“帐”不是指钱,而是一些应该做的事还没有做,该建成的大楼还没有建成。比较典型的是我们的行政办公大楼。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访问我校时,参观我的办公室还拍了照片,他将照片寄给温家宝总理,同时寄去的还有一张某政府部门副处级干部的办公室照片,和我的办公室对比了一下。你们可能会想,我是不是在“作秀”?我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我是不主张这样的,这样与时代发展不合拍,或多或少会对学校的形象有影响。国外名校校长、国内企业大老板来访,我没有办法在办公室接待他们。我访问国外大学时,校长是在办公室里接待我,我很高兴。可是,我没有办法在办公室里接待他们。我并不希望这样,我希望办公条件能够得到改善。但是,为什么没有得到改善呢?因为我们发展的压力太大,实在顾不过来。
二、我们的信心在哪里
前面我讲了问题,也讲了困难,困难也是问题。我想告诉大家,我和我的同事们,也就是学校的领导班子,正在信心百倍地把华中科技大学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这个信心没有变。那么,我们的信心在哪里呢?
(一)知道问题就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信心首先在于,我们知道问题所在,知道问题就知道了努力的方向。我们这个领导班子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对存在的问题知道得非常清楚。我们只有知道了问题所在,才能在解决问题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进展。如果找不到问题,你甚至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问题就是机遇
我跟我们的干部和老师们就是这样说的,问题就是机遇。因为我们知道了问题的所在,我们就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展的。别的事例我们暂且不说,一部华中科技大学的发展史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为在我们的传统中,我们可以把问题转化成机遇。
(三)毕竟我们还有诸多优势
我们的信心还建立在我们所拥有的诸多优势上:
1.国家级的平台
对此,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光电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脉冲强磁场就落户在我们学校。大家不要小看这个,这两者对于你们心目中排名前十的学校来说也是梦寐以求的。有好些名校甚至连其中的一个都没有,更别说两者皆而有之了。这种国家级的大平台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大事。当然,我们现在还看不出它们的效果,只有在若干年后才能看出。
2.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
前面说到,我们的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数没有进入前十名, 2007年我们大概是排在第11名。但是话讲回来,我们学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总数持续多年都排在第5名左右。获得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毕竟也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校的科研实力。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是在基础前沿的研究,不是应用方面的。在基础前沿的研究方面,北大、南大、复旦、中科大等,他们都有一定的优势,因为他们更专注于基础前沿研究。我们学校的办学方略是“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我们的强势体现在应用方面。我们能够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总数上多年保持在第5名左右,还是反映出了学校的实力。
3.新增重点学科数
在去年的重点学科评审中,我校新增重点学科的数目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
4.人才工作的努力初见端倪
我们在人才工作方面的确面临严峻的问题,但是,这两年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已初见端倪。我可以告诉大家几个数据:前年,我校新增长江学者的数目在全国高校中排第4位,去年我们排在第2位。可见,我们在人才工作方面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这也是我们发展的信心所在的一个方面。但是,我依然要承认,我们在人才方面的工作仍然面临严重的问题。
5.社会服务赢得了回报
我们还得到了来自社会的支持。比如说,东莞市政府拿出1.2亿与我们合作在东莞市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这是我们在逆境中拼搏的结果。
6.学风的相对优势
比较而言,我们的学风也还是有好的、积极的一面。最近,我随机地到西十二楼的两个课堂听课,一次是《概率统计》,另一次是《思想道德修养》,完全是随机的。听完后,我自己感觉很好。整个教室都坐满了,绝大多数同学在认真听课,并与老师有交流,只有少数同学自己在看别的书,没有私下讲话的。因为我听课是随机找的教室,所以我看到的情况应该是真实的,这比我原先预想的情况要好。
7.创新教育蔚然成风
我们学校创新教育的氛围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联创团队代表中国参加微软“创新杯”全球总决赛,陈志峰获得IT挑战个人项目全球第一名,我校选手在“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上勇夺“优胜杯”,创造了近年来的最好成绩等等,不能说这不是我们的成绩。还有一些具体的例子,我就不一一道来。所以说,尽管我们还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我们对这所学校一定要有信心,也应该要有信心。
(四)“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伟大传统
我们有信心不仅因为我们已经取得的优势,而且还在于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传统,那就是“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知道这个传统的同学请举手。从刚才大家举手的情况看,知道这个传统的同学太少了,我感到很遗憾,因为我们没有做到把这么一个伟大的传统宣传到让广大师生尽人皆知。
我希望我们学生口、所有的辅导员都要向全体同学们宣传这个伟大的传统。“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是当年九思同志提出来的。那时候,华中工学院在中国的地位不算什么,没有进入名校之列。但是,九思同志有一股“敢于竞争”的精神,敢于去和那些名校竞争,敢于去做自己没有做的事情,敢于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这不是豪言壮语,因为九思同志有策略,也有办法。他善于把困难变成机遇,把问题变成机遇,把劣势转化成优势。于是,这种精神就成为华中工学院的传统,并且,我们将它一直延续到今天。正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所以我才可以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在资源极其缺乏的情况下,还敢于和别人竞争,还能够跻身于名校之列。
(五)团队精神
我们还有很好的团队精神。我举一个例子,以前我们有一位长江学者,因为很出色,后来被别的学校“挖”走了。但是,最近他准备回来。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虽然在学科排名上别人排在我们前面,但是他们缺乏像我们一样的好传统。简单地说,就是他们的教授们都很能干,平均水平比我们高,但是难以形成团队。我们可以做出他们做不出来的东西,因为我们有好的团队精神。大家知道,要做出大的成绩,没有团队精神是不行的。
(六)准确的发展定位
我们之所以有信心,还在于我们对学校的发展定位是准确的。学校的党委常委们经过反复讨论,对学校的战略目标、发展方向、举措等等,都有系统的思考,并且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定位,我想,这也是我们的信心所在。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跟大家讲讲我们的战略思考。
三、我们在低调奋进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正在低调奋进。
1.把注意力从规模发展转移到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来
2005年我就任校长时就谈到过,要把注意力从规模发展转移到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面来。对于这件事,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强调。元旦之前,我要求几个职能部门去了解情况,这个学期,我们还要举行一个研讨会,进一步研究怎么提高我们的质量,提升我们的水平。
2.不仅要保证教学质量,还要提高研究质量
作为一个研究型大学,体现我们研究水平的当然是科学研究的质量。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科研质量,都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去年,我们在暑期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办尽可能好的教育”,主要思想就是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3.改变科学研究的政策导向
前些年,我们教师的津贴是和他(她)的研究经费挂钩的。我们不能说以前这样的政策是错的,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政策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政策一成不变地延续下去,就会出问题,就会导致我们的教师片面追求研究的数量,而忽视研究的质量。所以,我们正准备从政策上改变科学研究的导向,引导教师们不要去单纯追求数量。
4.继续加大平台建设的力度
我们还要继续抓好国家大平台的建设。前面提到过,两个国家级大平台在我校的设立是我们学校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大事,其意义是非凡的。它不但对工科的发展有带动作用,对理科和医科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例如,强磁场平台涉及的领域就很广,物理学家、材料学家、化学家、生命科学家等,都可以在上面做实验和开展科研工作。所以,我们心目中的华中科技大学不仅仅是工科、医科强势,也希望尽快能够做到理科发展成为强势学科,我们也希望今后文科和其他学科也能发展成强势学科。
5.学科整合,适应行业发展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某些学科的整合工作。去年,我们把激光研究院和光电系整合后成立光电学院,现在又将光电学院与光电国家实验室作了一定程度的整合。我们还在准备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整合,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未来的需求。有专家认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船舶与海洋工程不仅在军事上有需求,在海洋开发方面也有更多的需求。我们怎么去适应这样的需求?这就是我们要进行整合的原因。尽管我们今天所实施的整合,不是三五年就能看出成效,而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为了学校明天的发展,类似的学科整合,我们要去做。
6.认真规划下一期“985工程”建设
最近,我们已经布置了下一期的“985”建设的新思路。我们的新思路在于:希望通过孕育大课题、通过多学科交叉去进行平台建设,尤其强调基于大课题的多学科交叉,尤其强调带动理科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不能总是在工科和医科上,我们的理科需要尽快地强势起来,理科的强势,必将进一步推动工科和医科的发展,这是必然的。这也是好的学科生态所必需的。我们也正准备动员大家进一步讨论,我校的人文社科下一步如何发展?
7.推进“一流教学,一流本科”建设
去年以来,我们加大了这方面工作的推进力度。我知道,我们的本科教育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地去解决。我们努力推进“一流教学,一流本科”建设,就是为了“办尽可能好的教育”,让同学们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前几天,学校已经下发了《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加强一流教学、一流本科建设的行动计划》的文件。
8.开办创新教育的试验田
这项工作已经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展起来了。我们将新成立两个机构,一个是促进本科生创新教育的学院,另一个是促进研究生创新研究的研究院。这个试验田不是对现行教学体制的颠覆,而是一种补充,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基本思路是:首先,对于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鼓励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大家想一想,同学们现在的学习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不管是上课或是实践,都是这样的。其次,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我们认为,同学们潜在的能力其实是很大的,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机制,设立一个平台,对你们的潜能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第三,是多学科交叉。在这个特殊学院里,有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我认为这种多学科交叉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最好的办法。现在有很多教师认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就是要学生们多学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我认为这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把同学们放在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氛围中去。第四,我们会把相当的研究资源配置到本科生教育当中去。
同学们,为了“办尽可能好的教育”,我们在思考,在踏踏实实地推进。我们打算建相应的楼房,给大家提供相应的场地。这些对于我们的排名是不会有任何的作用的,没有哪一个排名会考虑这样的事情。但是同学们,请你们告诉我,这样的事情我们该不该做?我认为,试验的效果是在多年之后才能显现的,十年之后,大家不妨再回头看一看。我想它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的很多做法实际上是在挑战某些教育的传统,挑战我们对某些传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影响一个学校声誉最重要的因素是她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尤其是优秀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而不是学校的排名。
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我们的人事工作还要进行相应的改进,甚至我们的校友与对外联络工作都要踏踏实实地推进。
这些只是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低调奋进,扎扎实实推进的一些举措。
四、不为排名所累
我想要给同学们以及全校所有干部和教师们提一个建议,就是不为排名所累。我多次讲过,在一个存在某种浮躁氛围的环境中,谁能率先冷静下来,谁就能够赢得发展的先机。那么,这次的排名,我们从第7排到第8,其实我并不关心,今天同学们告诉我,我们排在第8,我想告诉同学们,我服气。中科大排在我们前面,我服气。我觉得他们实在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应该说,中科大是在中国的名校中浮躁氛围比较少的一所学校。我知道这个学校有很多的优良传统,我承认她比我们强。我还想告诉大家,那些排在我们后面的几所学校,我也并不认为他们的实力比我们差。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够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要为排名所累。最后,我想说,消除浮躁的氛围,同学们也有义务和责任。在我们学校,首先我不应该浮躁,我们的干部和教师应该尽可能减少浮躁思想,但是,作为学习和生活在这里的同学们,也应该有义务和责任。我们需要全体师生共同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转载自校报,演讲全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