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举行的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藏热社区居委会主任旦增作为群众代表发言,他动情地说,自己亲眼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发生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翻天覆地变化。大家都发自内心地感党恩,一心一意听党话、跟党走。
目睹和平解放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雪域高原上各族儿女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深深感受到西藏的前途命运始终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这是西藏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的村民们身着盛装欢度“望果节”。 张汝锋摄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共同开发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复兴号动车组首次驶入贵州省境内凯里南站。姜泽鹏摄
从历史深处走来,特别是近代以来,经过血与火的抗争,各民族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进入新世纪,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工作面临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新的形势和挑战。
我国民族工作如何顺应时代、开创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论断。在这一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中华民族”写入了宪法。
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明确部署,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强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并从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5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
2019年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战略性部署。
在刚刚闭幕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十几次赴民族地区考察,在与干部群众座谈交流时,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西,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青海,要求“全国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指出“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青觉教授认为,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关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重要理论与现实命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共克时艰中,在摆脱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过程中,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宁夏石嘴山移民社区里的幸福新生活。王洋摄
2019年底,在中华民族喜迎农历春节之时,一场前所未知、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卫生事件,56个民族、14亿多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心手相牵,患难与共,投入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
危难时刻,各族儿女流淌在血脉中积蓄已久的手足深情喷涌而出,化作一个个人、一群群人的壮志豪情和挺身而出:到一线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数据显示,自1月24日除夕至3月8日,全国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逆行出征、驰援湖北,冲锋在最前沿。
正如新疆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巴哈尔古丽·托勒恒所说:“困难面前,大家不分民族,不分地域,我们都是中华民族,都是中国人。”这是一支由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等5个民族组成的队伍,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日日夜夜,队员们为1000多名病人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
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和衷共济,仅仅用三个月左右时间,就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
与新冠肺炎这一人类公敌的殊死搏斗,让各民族儿女再一次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同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使各民族真切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走向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战胜贫困、实现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
众所周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重点中的重点,难点中的难点,最难啃的“硬骨头”。
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全国改革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民族地区最终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这次战役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从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凉山,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从茫茫林海到草原牧区,民族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纪念日,当地举行庆祝大会,各族同胞载歌载舞。周华摄
党中央的关心,总书记的牵挂,如春风雨露,浸润着各族人民的心田。各民族同胞由衷感怀,无论是在高原戈壁,还是雪域边陲,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都是祖国母亲牵挂的儿女。
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全国人民鼎力支持,一项项改革惠及民族地区,一批批干部、专家帮扶民族地区,一笔笔扶贫资金注入民族地区。出台的政策措施之密集、扶持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民族地区干部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合力铸就辉煌,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民族地区累计减贫3000多万人,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困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今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整体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不久,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佤族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了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像5000多年文明史上无数次抵御外侮的共同抗争抑或是追求幸福的团结奋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实践,不断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华民族日益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
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到牧区演出。 东哈达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着力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2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举行的第二天,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在北京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
这场座谈会的主题是“坚定信仰信念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发言时说:“这几天,我参观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感受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整个人都沉浸在振奋和喜悦中。”
2003年,库尔班·尼亚孜拿出所有积蓄,创办了一所民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学校把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作为必修课,让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语言是桥梁和纽带,语言通了,少数民族群众就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更好地与中华民族大家庭融为一体。”库尔班·尼亚孜说。
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是我们党做好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京期间,参观团成员观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参观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活动,感悟伟大建党精神,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中凝聚思想共识。
从绚烂多彩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舞台,到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民族团结成为最高的奖杯;从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到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族工作部门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各地也抓住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个关键,聚焦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聚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聚焦依法治国,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文化基础、法治基础。
——在新疆,今年3月1日施行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明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
——在西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制定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和规划,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的宣传教育工程,大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云南,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义和根本任务,将示范区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主要抓手和实践载体。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务院参事何星亮看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并非坦途,而是坎坷不平,险阻重重。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只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保障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