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更多>>- 12/09祝贺中心兰昌帅博士生在第九届“南萤杯”国...
- 12/0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教授做客第...
- 11/21引力中心团队在原子干涉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新进展
- 11/20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漫谈引力科学发展
- 11/16引力中心开展消防演练及安全培训
- 11/07雅砻江公司锦屏地下实验室管理局来中心调研交流
通知公告
更多>>- 232024.08
- 092024.08
- 212024.06
招生招聘
更多>>近期学术成果
更多>>- Dependence of the electrostatic patch force evaluation on th
- Li-Jie Xin,Cheng-Gang Shao.Critical phenomena in dynamical s
- Tao Jin, Jia-Rui Li, Yu-Jie Tan, et al.Constraint of d = 8 L
- Zhang-Qi Wu, Pan-Pan Wang , Jun Ke, Cheng-Gang Shao.Suppress
- Ming-Yang Xu, Yu-Jie Tan , Cheng-Gang Shao.Clock-jitter nois
- Cheng-Gang Qin, Xiao-Yu Lu, Bing-Chen Zhao, et al.Constraini
教师简介
更多>>-
王慧琳,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地球内部运动(如岩石圈构造和地幔对流)对浅地表的影响。利用多源数据的观测资料与计算机数值模拟相结合,“重现”地球的运动过程,探索大型山脉、盆地、地震带、火山等形成的机理。
-
邓科,副教授。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9年1月至3月任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时间频率部客座研究员。本人主要从事精密光谱测量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离子阱与光频标方向的研究。
-
马怡秋,教授,籍贯江苏。2008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2016年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物理系。2016年-201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论天体物理中心做博士后。2019年6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引力波探测器物理、量子测量学、量子光学、引力物理理论。
-
-
王顺,教授,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2010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物理系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后在明尼苏达大学化工与材料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学任特别研究员。 2016年6月起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
白彦峥,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静电加速度计技术及其在卫星重力测量和空间引力实验中的应用研究,作为课题组骨干力量成功研制出了静电加速度计工程样机,并于2013年和2017年成功进行了两次飞行实验,为其科学应用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获得2018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刘向东,教授。199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亚琛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2006年东京大学博士后出站。2006年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曾从事低温物理、亚稳结构磁性薄膜的外延生长及其结构与磁性的关联、外延薄膜与低维纳米结构的生长与表征等方面的研究,现专注于精密重力仪器研制工作。
-
-
刘力,副研究员。自2006起至今一直从事与高精度空间惯性传感器的研制与研究相关的工作。主要致力于在地面用精密扭摆模拟空间惯性传感器的工作状态,调研空间惯性传感器中可能存在的微小扰动及噪声。在意大利工作期间,参与了LISA Pathfinder的在轨数据处理与分析,目前正在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中惯性传感器的研制与研究工作。
-
刘金全,副教授。工作集中在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的精密重力测量仪器的研制和测试,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若干重大研究项目。目前主要关注高分辨率惯性传感器低频性能测试,以及新型硅基MEMS(微机电系统)惯性传感原理、传感器设计、制作工艺及结构可靠性,涉及多学科之间的交叉。
-
刘骅锋,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导。博士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MEMS方向。研究兴趣为高精度MEMS惯性传感器设计、加工、电路以及测试等。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授权/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被Nature等著名期刊多次引用。作为骨干研制的10-10g级高灵敏度MEMS加速度计在火星表面首次探测到疑似火星震信号。
-
刘京,副研究员,博导。2015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2015到2017年于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本人主要从事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研究,特别是量子信息理论,量子精密测量理论与量子控制方向的研究。曾获2019年湖北省楚天学子,华中卓越学者称号。曾获教育部高等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
严承宇,副教授。2012获得华中科技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双学士学位。2016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开展为其两年的博士后研究,期间的主攻方向为量子霍尔器件和自旋逻辑器件。2019.1至2021.1在芬兰阿尔托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攻超导量子计算。相关研究工作已发表十余篇论文,包括Phys. Rev Lett., Phys. Rev. Applied, Phys. Rev. B。
-
苏晓莉,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卫星重力与卫星测高理论与应用研究。
-
杨帆,副研究员。2017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重力卫星数据处理和仿真、地球时变重力场建模以及大气海洋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迄今在JGR,GJI和R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申请中国专利3项,获批软件著作权3项。
-
宋培义,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副研究员。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2017年在南洋理工大学Optimus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流控和微机电系统技术。目前的研究课题包括新型电推进技术、新型传感技术、微型检测芯片。
-
张卜天,2012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2017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目前主要从事低维材料及器件的光谱学研究,并承担检验质量的研制任务。已在J. Phys. Chem. Lett.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目前的研究重点为低磁化率合金材料的磁学特性研究以及量子点的拉曼光谱学实验及理论研究。
-
张宁,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其后入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2017年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博士后出站。主要从事精密重力测量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超导重力仪器的研制、低温工程及其关键技术。
-
张有为,副研究员。2016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之后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5月加入引力中心。主要从事半导体器件工艺、二维材料场效应晶体管、光电探测器、气体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相关工作已发表SCI期刊论文14篇,其中包含中科院一区Top期刊论文3篇、物理学科2015年度ESI高被引论文1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1项。
-
-
陈亮,副教授。2002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5年获云南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获南京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在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开展博士后研究。2010年4月进入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工作。
-
范继,副教授。长期从事射频器件、MEMS以及微电子器件的仿真计算、建模、设计、制造工作,具有丰富的洁净室工作经验。现在主要从事精密重力测量微电子仪器的封装集成研究工作。发表各类学术文章44篇,其中被三大检索共收录31篇,并参与两部著作的编写工作。
-
-
屈少波,副教授。主要从事空间惯性传感器技术研究及其在空间引力波探测等深空探测领域的应用研究。2009-10年在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参与行星和月球地震仪研制项目。在引力中心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研制多套空间惯性传感器,成功进行了三次空间飞行实验验证。获教育部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
-
胡宸源,中共党员,副研究员。2015年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光子技术中心从事研究工作。2017年7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研究兴趣为:精密重力测量、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光传感技术。
-
柳林,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山地冰川研究,包括:冰川物质平衡观测、冰川储量估算和冰川流速观测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目前,主要关注于:联合多源卫星大地测量数据观测冰川时空变化;定量评估冰川变化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地面重力测量反演冰川储量等。
-
洪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精密传感与智能诊断的相关研究,先后参与国家自然基金、973课题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针对航空液压系统、天然气存储设施、大型中央空调等开展了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的相关工作。其成果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 on Reliability、MSSP、MST等顶级/知名期刊上。
-
徐志林,1990年9月生于江西抚州,副研究员。2011年6月获南昌大学学士学位;2016年6月获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博士学位。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以Research Fellow身份就职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8年6月加入引力中心。主要从事光纤传感、精密位移测量方面的研究。在SCI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约50篇论文,授权专利4项。
-
-
曹鲁帅,副教授。主要从事超冷原子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关注于基于超冷原子的量子模拟、量子测量等方向的理论研究。同时进行相关数值算法的开发和优化工作,编写ML-MCTDHX等数值算法。08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09-15年,德国海德堡大学和汉堡大学进行博后研究;15年年底入职华中科技大学。
-
梁浴榕,副研究员。2013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至2015年在华科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至2020年4月在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任职副研究员;2020年5月入职引力中心。现从事用于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高精度数字相位计、皮瓦级弱光锁相控制系统、星间激光干涉仪的地面模拟系统、惯性传感器与激光干涉仪的联合测量等研究工作。
-
李霖,教授。主要从事基于里德堡原子的量子物理与精密测量研究,研究方向涵盖了量子光学,量子信息,精密测量,冷原子物理,量子模拟等。在冷原子和量子物理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科研成果发表于 Nature, Nature Physics,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权威期刊。
-
杨山清,教授。2009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2003 年以来作为课题主要成员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研究群体、973项目等几项课题的研究。目前主持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等从事精密引力实验与精密测量研究。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17年获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
粟待钦,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引力波物理、量子光学和量子计算。2009年和2012年分别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7年获昆士兰大学博士学位,从事相对论量子信息的理论研究。2017年至2020年在多伦多的Xanadu量子技术公司任研究科学家,从事光学量子计算的研究。
-
吴书朝,教授,自1993年以来,一直从事引力实验和精密测量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实验室主要学术骨干之一,参与了实验室承担的多项国家纵向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参与研制的空间加速度计分别于2006年、2013年和2017年进行了3次空间科学实验并且都取得了圆满成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
-
张洁,教授。2004年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2008年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年-2010年,德国马普光学所博士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培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子课题;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类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等多项课题的研究。
-
陆泽晃,教授。1994年美国俄亥俄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年美国杜克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2003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后。2004年-2010年,德国马普光学所研究组组长。主持97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德国洪堡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北省楚天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
-
邵成刚,教授、博导。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多次参加了973计划、创新研究群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主要从事广义相对论及其实验检验相关工作,研究范围包括:静态引力实验(万有引力常数G测量、牛顿反平方定律检验、弱等效原理检验)、洛伦兹不变性检验、引力波物理、原子干涉与量子测量等。
-
罗志才,教授,长期致力于物理大地测量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的相关工作。主持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973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30余项,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
-
罗俊,中国科学院院士。引力实验与理论,精密测量物理。他领导的引力实验室不仅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静态引力实验研究基地,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被国外同行称为“世界引力中心”。
-
罗鹏顺,教授,博导。1997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200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03年至2009年,先后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光子与纳米结构实验室、极低温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北卡罗纳州立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至今为引力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微米间距超越标准模型新相互作用检验和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研发研究。
-
周泽兵,二级教授,研究领域为空间引力波探测和精密测量物理,主持**航天型号、高分重大专项、载人航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科研仪器等科研项目20余项。研制的空间惯性传感器先后完成三次空间飞行实验,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2018年教育部技术发明奖排名第1)。
-
-
周敏康,教授。主要从事冷原子干涉与精密重力测量的关键技术研究、原子分子物理基础研究。博士期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高精度冷原子重力仪的研究,装置的分辨率达到亚微伽水平。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超低频隔震系统研究以及原子干涉仪相关噪声和系统误差研究。
-
胡忠坤,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支部书记,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总经理,曾任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副主任、物理学院副院长、引力中心主任。200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
涂良成,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是精密重力/引力测量,承担与参与863、973等科研项目三十余项。2008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201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蔡建明,教授,200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主要从事量子测量与量子信息方向的研究,致力于发展量子传感与量子测量的新原理与新技术,并探索其在物理、材料、生物医学等交叉领域的应用。迄今已在Nature Physics、Nature Phot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 Rev. Lett.、Phys. Rev. A等国际物理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
黎卿,男,湖南邵阳人,教授,博导,中共党员。从2003年到2018年,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就读本科、硕博连读和进行博士后研究。2018年12月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多年来一直从事精密测量与引力实验研究,目前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SCI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