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
科学是一种基于事实证据和逻辑推理来认识自然世界的方法。这意味着,科学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过程中应用了很多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产生了一组事实、理论和模型,推动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进步。
体现在科学教育中,则要向一线老师和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我们现在学习和传授的这些知识,是科学家现阶段对自然界的认识,以前的认识不是这样的,以后可能会产生新的认识。
以太阳系的行星数量变化为例,在历史上,太阳系的行星数量是不断变化的,曾经太阳和月亮也被当做行星,而地球不被当作一颗行星。因为当时认为地球是特殊的。再曾经,天王星和海王星都还没有被发现。后来又发现了冥王星。
所以,在过去200多年间,太阳系的行星数量在7颗(金木水火土加太阳和月亮)、5颗(金木水火土)、6颗(金木水火土加地球)、7颗(加上1781年威廉·赫歇尔首次发现的天王星)、8颗(加上1846年发现的海王星)、9颗(加上1930年发现的冥王星)、8颗(2006年科学界修改行星定义,开除冥王星)之间不断变化。
由此可见,科学不代表正确,科学知识不是绝对的、静止的,而是可以被修正的真理。体现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重视探究实践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它比探究结果更重要。因此,仅靠传统的书面笔试,很难考查科学教育的成果以及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情况。
不同学生的智力发展速度不一样,对各个学科领域的兴趣也不一样,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自由发展。因此,科学教育必须摈弃应试,笔试与面试交流、动手实践等方式并重,进行全面测评。而且,测评的结果只作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的参考,不宜作为选拔的依据,这样更符合科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