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学历:研究生(博士)毕业
学位:哲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中佛罗里达大学光学与光电子学院(CREOL)
学科:光学工程个人简介
陶光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体育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血管衰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陶教授致力于零能耗热管理新材料、智能纤维与织物空间和微创医疗纤维机器人等光电功能纤维材料与器件的交叉学科研究工作,先后在Science, Science Robotic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The Innov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篇,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6项,所提议项目入选中国科协“2019年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入选2021年度3551光谷人才计划、获2021年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追光逐梦”突出贡献奖、入选华中科技大学2023年度“十佳青年教工”和2024年度“青年五四奖章”、第五届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可穿戴与远程医疗产品决赛一等奖(排名第一)、第五届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赛综合赛银奖(排名第一)、入选“潍坊在外杰出青年”、2022年度“荆楚工匠”、“光谷产业教授”、2023年度湖北省十佳科普达人、全国超材料优秀青年科学家(2024)等。陶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围绕着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创建了世界上首条光学超材料织物器件生产线,相关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21 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Light10)”、“湖北省优秀科技论文(2021-2023)”、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前沿研究成果奖特等奖、“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候选项目等,相关技术研究在多个国家战略需求领域做出了贡献。陶教授首创无源保暖雪上护脸装备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冬奥会运动员提供“快”而“暖”的无源保暖服务,得到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高度评价,并发来感谢信。陶教授的科研工作多次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科技部官站、科技日报、Science News、美国化学学会、美国物理学会、Nature系列刊物Light期刊的Light People栏目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研究详见:
课题组网站:/hust/mu_wnlo/mu_fibers/
公众号:GTaoLab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社会兼职
研究方向
- Science 373, 692-696 (2021) 零能耗热管理新材料,是一种利用微纳结构对光/热物理量调控,实现零能耗热管理的新材料。该材料可以在不依靠外来能量的情况下实现温度调控功能,是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热管理新材料。结合材料科学、光学和纺织工程等多学科交叉技术,本团队通过多种成型工艺精确调控材料内部微观结构,并基于微纳结构对光和热物理量的不同响应机制,赋予材料无源降温或保暖特性。此外,零能耗热管理新材料可利用高通量的全自动制造技术,实现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跨越,并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定制不同形态的材料器件,以持续满足人们对无源温度调控的多元化需求。
- The Innovation 100340 (2022) 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纤维与织物空间,构筑无感化智能感知系统服务于人的衣食住行。在满足信息服务功能需求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对美观和舒适的要求。本团队以多材料多功能纤维的精准构筑和性能调控为核心,通过材料科学、光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临床医学、人体运动学等跨领域多学科的交叉协同创新,针对多物理量信息感知规律,揭示在近人端物理变化规律与调控机制。构建一种低延迟、全方位和高准确率的个体化行为智能评估体系。此外突破现有的感知交互技术中传感功能单一、交互能力不足,适用范围窄等问题,打造泛在无感智能化交互界面和“人-机-环”共融的智能化感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健康监测及运动训练等场景。
-
Science Robotics 9, eadh2479 (2024)
微创医疗纤维机器人,作为远端生理接口和近端致动、操纵和感知模态的桥梁,有望在体内进行微创且全面的介入学习,提高目前介入器械自主导航、生理数据采集和对复杂且动态的体内环境进行适应和反应的能力。面向介入手术的临床需求,本团队基于先进功能纤维制造技术,交叉融合了材料科学、激光光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领域,制造了灵活、多功能和高生物相容性的微创医疗纤维机器人及其系统,实现了具备主动导航和转向和中红外激光消融、光动力治疗、脉冲电场消融、射频消融、电刺激、微流递送和机器人栓塞等多种模态操作手段的连续或离散纤维机器人,为现有外科微创医疗手术开辟新的可能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