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显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显示  >  正文

孙永平:积极应对气候风险对经济韧性的冲击

  • 发布部门:
  • 通知分类:智库研究
  • 2022-04-14 09:06
  • 访问量:

   《光明日报》(理论版)4月12日

  可追踪的证据表明,人类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都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风险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风险可以划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是指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理环境改变给经济社会系统带来的风险,可能导致经济系统的短期瘫痪;转型风险是指气候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系统转型过程中诱发的系统性风险。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经济韧性进行重点研究。经济韧性是指在面临外部冲击和政策变革的情况下,经济系统表现出的恢复与反弹能力。随着气候变化议题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凸显,加强防范气候风险对经济韧性的冲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

  世界气象组织报告表明,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高出1.11℃,已接近《巴黎协定》温控目标1.5℃的下限。以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具体包括对水资源、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农业、人体健康等造成的损害。

  就水资源而言,气候变暖导致的降水带北移和强度增加,会使得我国西部地区部分河流径流量增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该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增大湿地面积,但持续高温又会导致黄河流域上游地区蒸散发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导致气候敏感型地区森林面积减小、草原脆弱性上升。同时,极端降雨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增加,会导致部分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明显增加。从海洋与海岸带来看,气候变暖会导致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海平面上升加剧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对沿海地区经济系统造成冲击。从粮食生产来看,气候变暖会导致农业病虫害加重、农田生产环境退化、气象灾害趋强、灌溉水供需矛盾尖锐,从而增加粮食作物减产风险。在人体健康方面,气候变暖可能间接影响自然环境中传染病的病原体、宿主和传播媒介,从而改变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途径,增加传染病暴发的可能性。

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

  碳定价、碳考核和碳环评等气候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能源系统和“两高”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

  一是企业经营风险。为减缓气候变化,各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得企业逐渐从自愿减排转变为强制减排。企业在适应新规则的过程中,可能面临被迫急速转型甚至经营中断的风险。此外,碳定价等政策会推升“两高”行业的生产成本,短期内会降低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技术创新风险。在“双碳”目标下,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比如,针对高能耗的传统工艺过程进行绿色技术革新、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和扶持低碳或零碳产业,等等。在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新技术、新能源,生产成本势必会大幅升高。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研发的高成本可能会使企业面临转型失败的风险。

  三是区域经济降速风险。一些地区(主要是资源密集型地区)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加工,当市场因“双碳”目标而降低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时,有可能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降速。

  四是能源转型风险。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是控制碳排放的最主要手段。能源转型涉及就业安置、资产盘活、技术研发、设备购置更新等诸多环节,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稳步推进。否则,能源供应的小幅波动有可能通过经济系统放大,扰乱现有的经济运行。

气候变化对经济韧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经济韧性的冲击是一个复杂的传导过程,主要包括供应链、产业链、贸易模式、能源系统、金融系统和粮食安全等方面。

  首先,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会对经济韧性造成影响。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会冲击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某些核心环节,并通过供应链和产业链放大到整个经济系统,最终损害经济系统的韧性。比如,极端气候事件加大了一些对气候敏感的原材料的开采难度,并提高了运输中断、交付延迟等情况发生的概率,增加运输成本,导致企业供应链成本上升,甚至面临供应链暂停或中断的风险。极端高温、严寒和暴雨会造成生产运营设施的损坏、降低建筑物使用寿命,从而增加企业的维护、更新和替代等生产成本,严重情况下会导致部分产品缓供或断供,在两种或多种极端物理风险叠加情况下,会对产品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冲击,并向其他市场传递,最终渗透到整个产业链及供应链。有些物理风险会扰乱正常的商品供应和出口贸易,降低相关企业的商品交付能力,增加企业的多重违约风险,并引发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极端气候事件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会通过供应链逐级放大,进而对经济韧性产生冲击。

  其次,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会对经济韧性造成影响。气候政策驱动的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的顺利程度,取决于前沿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关键资源等多重要素的可得性和经济性。从短期来看,急速的产业转型和过早剥离部分处于关键节点的“两高”产业,会降低产业链的完整性,造成部分资产搁浅,甚至降低能源安全的保障水平,这些都会对经济韧性造成冲击。从长远来看,气候政策的全面实施,既会创造出一些新的部门,也会淘汰一些传统部门,可能深刻改变全球能源贸易模式,拥有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将在未来的贸易格局中脱颖而出。如果一个国家政策、技术、资本和资源等要素供给不足,转型过程可能较为漫长,甚至面临转型失败的风险,这最终会影响到该国的经济韧性。此外,城市作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聚集的区域,气候政策的影响会波及城市各个领域、部门,并形成衍生效应和放大效应,形成气候变化—人口和经济—经济系统的传导机制,由此影响经济韧性。

气候风险应对策略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因此,实现“双碳”目标也要注重防范气候风险,既要关注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也要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从系统视角统筹部署,形成整体应对格局。

  就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而言,需要加强风险评估,注重部门之间的协同,形成防范风险的整体能力。科学系统地评估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及由此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建立健全气候变化物理风险的应急体系,加强不同部门之间政策的协同性,构建城市、行业和企业层面的跨界、跨领域气候风险应对机制。

  就气候变化的转型风险而言,应加强气候政策的模拟仿真和事后评估,提高气候政策的科学性,提升转型风险的预测和治理水平。可以通过碳市场等途径筹集资金,资助国家急需的低碳技术研发活动,助力部分地区、行业和企业顺利完成低碳转型。

  此外,还应防范输入性气候风险。气候风险会通过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国家间形成风险传导,给我国经济系统造成输入性冲击。因此,必须从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双重视角,对关键资源和关键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全球化布局,分散气候风险,保障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提高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冲击的韧性。

  (作者:孙永平、刘玲娜,分别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和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A08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