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que Terre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建规百家 || 校“三育人奖”获得者何依教授——专以修身、以己诲人

发布时间:2021-09-12 作者: 浏览次数:

 

教师节当天,我们采访了校“三育人奖”获得者何依教授。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向她请教了关于教学、育人以及城乡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的工作心得,让小编深受启发,也让采访的同学们感受到了何老师强大的人格魅力。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聆听何老师的教诲。

1

 

人物介绍:

何依:二级教授、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与理论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女规划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城乡建成遗产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联合持有人、《建成遗产》学刊编委会委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会员

学术成果:

在长期从事城乡文化遗产教学、研究及规划实践的基础上,建构了当代中国城乡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学术专著《四维城市》获省人文社科优势成果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项,出版《四维城市:城市历史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钱湖名村》、《沁河流域古村镇集群保护方法研究》,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主持大量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项目,包括:武汉、太原、宁波、新绛、荆州、襄阳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规划;山西省域、宁波市域、沁河流域、东钱湖域、石浦港域等地域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规划;中国科协定点扶贫项目,岚县文物古迹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

获奖情况:

《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获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山西省沁河流域古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获2013年度教育部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太原市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获2011度年山西省优秀城市规划一等奖;

《山西娘子关镇保护规划》获2007年度山西省优秀村镇规划一等奖;

《山西省新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2007年度山西省优秀城市规划一等奖;

作为中国女规划师的代表,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的荣誉与奖章。

 

教师专访:

1. 基于您所研究的专业背景,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希望带给学生哪些方面的提升?

2

答:

其实我个人认为大学老师应该具有双重身份,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专家或学者,有自己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在自己研究领域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过程。

因而我总结出三类课堂,一是本科生大课堂,在课堂上,我比较注重“深入浅出”,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高度,但也要把这种理论联系到实际中,带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旁征博引,使课堂变得更有趣,作为一个老师我十分享受大课堂。

二是研究生的小课堂,这种小课堂是无处不在的,我带学生的特点是率先垂范进行探索,结合自己的思考,随时随地与学生们分享最新的认识和发现,在交流中启发创新性。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使同学们得到自我提升,同时也厘清了我的问题思路。所以总会有同学问“何老师今天小课堂了吗?”,怕错过了学习机会。

三是较为特殊的田野课堂,城乡文化遗产研究注重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在带学生做项目这方面,希望大家能从实践中发现原初问题,以“量身定制”的工作态度,要求出“作品”而不是“产品”。工作室的论文产出很高,很大原因也是从学术问题出发去做项目,把田野课堂做到相对比较极致,从案例研究上升到方法,进一步上升到理论所有项目注重学术价值,而非工程价值

3

4

2、您对我们这些学生有什么建议吗,或者说作为您的学生,您希望我们能在什么方面更上一层吗?

5

答:我认为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培养方式是不一样的,本科生从对专业的一无所知变成有了一技之长,专业的通识性较强。研究生阶段要学会从工程能力转变为研究能力,所以大家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模仿式”学习阶段,而要学会用科研的方式做工程项目,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所以也希望大家的研究生阶段,在能够接触到项目与课题的机会时,要学会发现原创性问题,要找到创新点,哪怕问题只是很小的一个点,学会在上下功夫。

在写论文方面,我对学生推崇双重境界:首先做一个有学术道德的人,面对各种投机取巧与急功近利的诱惑,教育学生“厚积才能薄发、要学真本事”;其次做一个有学术兴趣的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找到科研乐趣与成就感。虽然大多数人不一定能够达到第二种境界,但也能够在做研究、做论文的过程中受益更多,感悟更多,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您教学生涯或者您曾经的求学经历有没有什么比较印象深刻的事情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未,我赶上了高考制度改革,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可以自己去选择与掌握未来,这是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也是起点。首先,我很庆幸读了一个很适合自己的专业,能将文科的知识宽度和理工的逻辑思维结合在一起,还有艺术的基础训练。

其次,我选择城乡文化遗产这一方向,坚持“术业专攻”,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对我来说便已足够。而在逐渐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自己十分热爱,慢慢也成为了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辛苦并快乐着。能够把学术研究与个人兴趣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虽然辛苦,但不完全是一种负担,会在付出的过程中收获幸福

此外,其实到我这个年纪也会思考人生的最大收获究竟是什么,其中就有收获了一个群体”——我的学生。我觉得他们给予我的也很多,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成长经历。现在的90后同学都很有个性,虽然刚开始也有些不适应,但我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尝试去理解他们。做老师工作的对象是年轻人,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言传身教 很重要。做老师这么多年,我也收到过无数同学的问候,能感受到他们感恩的心,并不是说要回馈给我什么,而是我的付出能够让他们收获与成长,这也是这个职业能够体验到的人生幸福与价值之一

7

 

4、您已经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工作了几十年,能不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前人经验?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您觉应该做些什么?

我教学已经有近四十年的时间了,对于年轻教师的经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说。

在我们团队的小圈层范围内,因为专业方向高度相似,而且有一个师生传承的状态,我还是希望给予年轻教师充分的个人空间和选择,不必都统一地去做我从事的事情。而是在我相对厚积的一个基础上,能够给他们一个比较高的起点,让年轻教师有学术成长和个人发展。对于其他的年轻教师,我觉得做事的态度和责任心很重要。

8

 

 5、作为学院城乡历史遗产保护方向的领头人,您觉得应该抱着什么样的从业心态呢,毕竟像城市规划这个领域,要面对很多的不同的甲方和公众,有时候并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或者并不能实现自己心里的完美主义,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对待?能不能给我们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一点建议?

答:

我们在专业领域通常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运动员”也是 “裁判员”,一方面我们要承接项目,接受专家评审,另一方面也会当专家,评审别人的项目。因此不仅做好自己的工作,讲究 “良心出品”,也要有社会责任感,把好评审关,后者的影响意义更大。比如前日评审一个国保单位建控地带的的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完全跟遗产本体没有任何形式和意义的关联,由于甲方趋利及设计失误,方案实施后将使国保价值大打折扣。如果专家会成为建设合法化的重要环节,那我们必须承担责任,所以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价值把握好这个关

从事遗产保护工作第一步就要必须要认识它,包括它的前世今生,它是怎么发展演化的,然后一定要热爱它,最后才能够通过干预或介入,把遗产本质彰显出来。比如说我们最近做的陶公山保护规划,汇报结束后专家们热泪盈眶,我们对这个地方的热爱和投入他们是可以感受到的,这是很成功的收获。还有一个经历过,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在韩岭设计的美术馆,布局中将村庄前后的山湖通道堵死了,后来我讲解了这个村子的生长逻辑和山水关系,建议将美术馆向外移动一段距离,既可以与山有良好的承接关系,又能在建筑前有一个较大空间,他采纳了,这样整个村子的山水格局和历史脉络就保护住了,作为一个“专家”,利用专业知识避免某种错误决策,真有很大的成就感。

9

6、您目前的遗产保护工作主要落在传统村落上,也曾在305城迹的公众号上发布一些您的观点,您能不能简单地说一下您觉得传统村落如何面对景区化园林化乡村保护趋势?如何来保护乡村的土味、野趣?

 

单就保护这个词而言,往往是对弱势群体才保护。乡村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有它自身的这个特点,地域性很强。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后,尤其是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就不再锚固在土地上了,农耕时代渐行渐远,这个时候乡村必然会面临血缘社会、人地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当三个关系被打破,传统村落必然会式微,所以就要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出台名录制度。传统村落是区别于博物馆和文献类的实物记录,且是不可移动的记录,同样都是记录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用习主席的话来讲,是乡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我们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工业化时代非常短暂,然后就快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时空压缩”的快速发展中,农耕文化遗产消失很快。同时,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往往乡村变成了一种景区,文化变成了一种资本,不可避免的按照资本的运营规律,改造的过程就把乡村最本质的东西就破坏了。

乡村和城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长逻辑,城市更多的有计划有目的,是规划出来的,乡村是人地关系中生长出来的,是缓慢的渐进形成的。所以,房子是歪的拧的,路是斜的,有宽有窄,各种丰富性就出来了。如果把乡村做成了“几横几纵几环”,屋子排排坐,就是对乡村规划的误读和曲解。我们的城乡规划要读懂乡村,把乡村的本质搞清楚才行,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症下药,更好的延续,避免建设性破坏、规划性破坏。

乡村的本质是什么,我曾对学生说过“一行树是城市,一棵树是乡村”。我们到乡村去经常会看到河埠湖边上一棵大树,村口庙前的一棵大树,然后树下有人洗洗涮涮,有人烧香拜佛,都是那种很自然而然的一个态。那你到城市当中你会看到一排一排的行道树,高度人工化,所以觉得是可以通过一棵树和一行树的概念代表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秩序。乡村的秩序是乱中寻序的关系,乡村规划的特点就是如何在无序中找到有序,找到其中内在的逻辑和法则,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学术问题。

10

何老师结束寄语

能在自己的“自由地”里言传身教,把团队带好,把学生带好,于我而言是件幸福的事情。而对学生来说,读研究生的这段美好时光,不仅仅是为了一纸学位和文凭,作为人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能够收获养分支撑同学们走好人生未来路,我觉得这个更为重要!

11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

学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104室
邮编:430074
电话/传真:027-87556714
院长信箱:mcli@h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