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建规学院党员先锋服务队贵州毕节分队顺利出发。本支分队由建规学院建筑系教师陈宏、管凯雄、管毓刚、研究生辅导员王玥指导带队,学生队员由3名本科生、3名研究生组成。历时8小时车程,毕节分队10名队员从湖北武汉来到祖国黔西北腹地。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背景下,他们在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多民族自治县,平均海拔2200米,曾经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
上好“政治教育必修课”
在座谈调研当地政府机关中上好“政治教育必修课”。7月16日在猴场镇政府调研座谈中,杨书记为同学们详细介绍贵州对选调生政策的支持力度,基层对人才的渴望。同时提出,入党的庄严性和政治性,在干部考核、提拔等考察环节,着重检查入党流程规范,坚决杜绝“投机入党、关系入党”等情况,对政治身份进行前置考核。
“组织入党一生一次,思想入党一生一世。如果不是对共产主义事业下定决心作为毕生追求,在基层还有很多难关需要过!”杨书记讲到他在基层工作的故事,他作为驻村干部,与贫困户同吃同住,用真心换真情。一组组精准数据,一件件扶贫产品,一个个动人故事,无不是曾经那一份入党志愿书,让他下定决心,为人民服务。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猴场镇的杨书记、陈镇长,黑石镇的邹书记,都是80、90后扎根基层的代表。他们放弃都市的繁华生活,带着高学历背景,回到人民、祖国最需要的高原深处,同学们在这些前辈的身上,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初心,中国新时代青年的报国决心。
上好“社会教育必修课”
在走访慰问基层百姓中上好“社会教育必修课”。2021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为了解毕节威宁县脱贫历程、吸收有效经验,7月16-17日,党员先锋服务队前往毕节威宁县猴场镇、黑石头镇进行走访座谈和调研。
曾经在电视中看到贫穷落后的山村如今大变样,高原大山深处的人民通过住房保障、饮水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建设等措施,建立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如今,这里实现了贯通农村阡陌串户入户路,串起山乡千家万户小康路。党员先锋服务队先后走访了三家曾经的贫困户,在政策帮扶和国家的关怀下,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奔小康。
上好“实践教育必修课”
在调研乡村振兴中上好“实践教育必修课”。猴场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由原来的以采矿为主的资源消耗型经济转向生态农业经济。镇政府在反复尝试下,探索出了猴场镇独特的脱贫路子——“成立农业合作社,促进村民积极性”、“发展林下经济,开发精品果蔬,走智慧农业之路”、“制定防返贫监测机制”。
黑石头镇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人民素质高,流动人口较大,市场经济较为活跃,努力打造县域次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推广“育苗、育果”合作社,培育训练一批有技术肯劳动的新时代农民,让农民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乡村振兴是新征程的重要内容,要探索出在基层可推广、能复制且真正惠及人民的好路子、好方法!”黑石头镇党委书记邹书记在访谈中如是说,“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也有失败的教训,如今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建立合作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生活宜居有保障,凝聚振兴大合力,逐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脚踩五尺道,一目三千年”。通过这一堂堂田野上的实践育人“必修课”,党员先锋服务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易,也更加明白了肩负的使命。在后脱贫攻坚时代,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更应扮演好乡村振兴建设者角色。只有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从调研中获取经验,为老百姓和政府提供“及时”、“解渴”、“解惑”和“管用”的建设指导,规划设计方案才能真正惠及一方水土,造福一乡百姓。
文案 / 王玥 王秀颖
记录整理 / 时静 张帆
拍摄 / 黄潇 王庆伟 符博涵
编辑 / 王秀颖
审核 / 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