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语言服务现代产业学院

加快产业学院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0-31     作者:   点击:[]

来源:新华日报      2024年03月05日    张 帆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迫切需要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体系深度融合,推动高校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是高校深化新工科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2021年,49所高校的50个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全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目前,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也已发布产业学院建设指南和认定指标,并多批次立项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这些产业学院以育人为本、以产业为要,坚持产教融合、区域共生、学科交叉、创新发展,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索组织模式变革、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现高校优势特色与区域产业布局同频共振。从外部因素看,产业学院是高校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布局;从内部动力看,产业学院也是知识生产模式转换和学科结构发展的必然产物。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均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依托,其中半数以上还有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博士点支撑学科。这些产业学院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家主体功能区高度耦合,与区域产业布局同频共振。粤港机器人学院由东莞理工学院携手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等联合创办,与大湾区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密切相关。首批国家级产业学院的建设高校大多数具有行业办学背景,其产业学院既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结合紧密,也彰显了学校的优势特色。江苏大学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学院以智能农业装备制造和研发为核心,体现工农结合的办学优势和农机文化特色。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多主体、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育人机制。现代产业学院本质上是示范性的人才培养实体,立德树人是其最为核心的职责定位。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可引导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互动。一是探索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完善政产学研多方共建共管共享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注重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引入产业标准,探索任务式、项目式、探究式教学。二是促进学科专业融合。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大多体现了着眼于产业的跨学科、多专业协同育人机制。东华大学与中国商飞、中石化等企业共建的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融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软件工程等3个专业,培养复合型新材料人才。三是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粤港机器人学院构建了以“通识课程+机械、电子、自动化等专业基础课程+机器人公共课程”为核心,以“专业选修课+校企融合课+前沿技术研讨课”为外延的课程体系。